來源:華商基金
攻玉之道,嘗問于賢。面對投資市場的風雲變幻,華商基金誠意推出《華商好基會》專欄第63期,以期通過華商基金資産配置部獨立、專業的研究視角,為各位投資者提供專業、審慎的觀點,傳播長期、理性的投資世界觀與方法論,分享合理、實用的資産管理智慧與經驗。華商基金立志超越一時的市場低谷或高峰,努力成為投資者駛向財富彼岸的忠實、長期的伴侶。
如何討論港股市場?
專業的權益基金經理通常比較關注行業與個股的投資機會,但對於普通的基金投資者而言,討論港股機會可能要落腳到可投資的指數層面,比如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港股通50等。
今天就來辯一辯如何從指數層面看待港股投資機會。
兩個共性
不管是恒生指數公司編制的恒生指數、恒生科技,還是中證指數公司發佈的港股通50,這些港股代表指數的共性是大市值龍頭的集合。
基於此,基金投資者討論港股市場,很大程度上是在討論大市值風格能否強于小市值風格。下圖提供了比較直觀的感受,如果把“港股代表指數/A股代表指數”的相對強弱與“A股大盤指數/A股小盤指數”的相對強弱放在一起,能看到兩者可能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
細心的小夥伴不難發現上圖所用港股指數是匯率調整後的,這便引出第二個共性,即港股指數的原始價格以港幣計價的,這意味著在投資實踐中,港股指數的原始收益率可能並非內地投資者能獲得的實際收益率,還需要考慮匯率變動情況。舉個例子,截至2023/11/24,今年港股通50(HKD)收益率為-10.01%,看似低於滬深300的-8.62%,但由於港幣兌人民幣有所升值,港股通50(CNY)的今年實際表現要好于滬深300。
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港股基金的估值和凈值核算用的是中間價而非市場價匯率,意味著當市場價偏離中間價匯率較多時,可能存在一定的投資機會。
指數也敏感
港股是一個相比A股,機構投資者佔比更高、同時外資佔比更高的市場,理論上港股可能比A股對海外流動性更加敏感。
驗證下來也有相似結論,但也有更多細節,比如行業分佈偏新興的恒生科技可能對海外流動性更加敏感。
如果以十年期美國國債利率或中美利差(兩者相減)代表海外流動性,對不同港股指數的上述敏感度差異加以定量驗證,會發現相比恒生指數和港股通50,恒生科技與美國國債利率的負相關性可能較強。
應用新思路
結合上述共性與區別,構建一種分兩步流程的港股投資思路。
第一步是對市值風格進行擇時,當投資者判斷大市值風格可能相對佔優時,此時恒生科技、港股通50等港股龍頭指數的彈性可能大於滬深300等A股龍頭指數。但彈性是把雙刃劍,當小市值風格佔優時,這種高彈性對應的可能是更高的風險。
如果缺乏一定的風格擇時能力,或可嘗試“先為不可勝”的組合均衡思路。(注:“先為不可勝”出自《孫子兵法》,其意為善於謀略的人,往往先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然後,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機)
第二步是在看好大市值風格前提下,對底層邏輯加以提煉。當投資者主要基於海外流動性,比如看到美債利率出現趨勢下行,則可以側重恒生科技等新興行業佔比高的港股龍頭指數。
本期總結
條條大道通羅馬,上述並非唯一思路。比如有些投資者並不擅長擇時,但對自己選擇基金的能力比較自信,那麼也可以把港股擇時難題交給專業的基金經理,去挑選一些對港股/A股輪動節奏把握能力較強的主動基金。
本文來自華商基金資産配置部研究員李健。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