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安基金
用一句話形容對於本輪醫藥行情的看法?
——就像全國人民等待冬天的降溫,怕TA不來,又怕TA亂來。
已經持有的,怕行情遲遲不來,賬戶扛不住;
尚未買入的,怕行情亂來、超預期上漲,抓不住合適買點……
這樣的矛盾,主要是對醫藥後市行情的擔憂,那麼本輪行情醫藥是轉瞬即逝的反彈?還是“否極泰來”,當下對醫藥投資有什麼積極理由?
本輪醫藥反彈的原因是?
政策回暖+基本面改善+創新藥領域利好因素,驅動本輪醫藥行業反彈。
四季度創新藥談判和基藥目錄遴選等政策或將落地,這將提高藥品性價比、規範行業,利好優質公司。
基本面端,2023年前三季度整體板塊營收實現同比正增長,2023年前三季度,醫療設備、中藥、醫美、血製品醫療服務、醫療零售、綜合器械、化學製劑實現較快增長。(數據來源:wind、中信建投,截至2023/9/30,細分板塊統計收入及扣非歸母凈利同時實現正增長)
近期創新藥領域利好不斷,如減重及降糖領域迎新進展,海外及國內均已逐步進入産品落地期,ESMO、ASH等重磅創新藥行業會議的舉行,為行業發展提供指引等,醫藥板塊的市場信心有所恢復。
當下醫藥投資邏輯未變,積極因素正在積累
1、“業績底、估值底、政策底”,有望繼續推動醫藥繼續反彈。
醫藥行業2022年歸母凈利潤和扣非後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5.63%、16.12%,2023年Q1-Q3對應同比減少-21.33%、-17.48%,醫藥存在業績觸底回升的趨勢。
經過兩年多的調整,醫藥估值進入歷史底部區間,醫藥生物(申萬)指數市盈率為29倍,低於近10年平均值(37.36倍)。此外醫療反腐、集採等影響被定價,負面因素逐漸弱化,今年鼓勵醫藥創新政策更為明確,部分細分板塊受政策支援力度更大。
(數據來源:凈利潤來自中信建投,截至2023Q3,估值數據來自wind,截至2023/11/16)
2、機構正在低位佈局醫藥板塊。
公募基金今年三季度醫藥持倉比例為12.26%,較二季度上升1.08個百分點;剔除指數基金、醫藥基金後的持股比例為5.37%,較前一季度提升0.71個百分點。拉長來看,目前基金持倉比例低於歷史平均水準。
(數據來源:中信建投,截至2023Q3)
3、不改長期成長屬性。
雖然過去幾年醫藥在集採、定價影響下,調整明顯,但成長性較足。一方面國家醫療支出不斷增長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衛生總費用2018年為5.91萬億元,2022年破了8萬億元;
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醫療需求較大,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準的提升,對健康生活的需求增加,也會延伸出其他醫藥消費支出。從細分板塊看,23Q3醫療服務板塊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4.78%、30.1%,上半年板塊整體實現了較快的恢復性增長。
4、反彈中醫藥的“蓄力”更足。
從歷史數據看,醫藥也曾經歷過調整行情,隨後受利好因素推動,醫藥反彈中彈性較足,下圖顯示,相比同期上證指數,醫藥生物指數反彈幅度更高。
(數據來源:wind,2008/1/1-2023/11/16)
總結而言,當前醫藥積極因素正在累積,無論從行業本身還是政策環境,醫藥反彈復蘇的痕跡正在進行中,醫藥投資邏輯或未曾改變。
目前佈局醫藥,需注意什麼?
各類因素疊加下,醫藥行業長期彈性高,屬於長坡厚雪的賽道,對於想要佈局醫藥行業的投資者來説,小編分享兩個建議。
一方面對於已經持有醫藥主題基金的投資者,不用過於糾結短期行情如何,考慮採用定投的方式攤薄成本、分散風險,把握醫藥長期機遇。
另一方面準備上車醫藥的投資者,因不同醫藥主題基金業績分化較大、行業研究壁壘高,在選擇基金時,綜合對比其中長期時間維度下的業績和回撤情況,是否優於同類基金或業績比較基準,優選表現好的基金,並結合基金經理對醫藥的行業研究深度、管理能力等,選擇“懂醫藥”的管理人。
(文章來源:華安基金)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