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歐財富
回想這幾週,市場情緒持續回溫,結合7月底以來市場接二連三的組合拳,不少人也認定政策底已經到了。
野村證券就在最新的研報裏直言:政策底已被確認,但市場底遲遲未至。
困擾大家的首要問題當然是市場底何時到來,但隨著市場情緒的觸底反彈,可能我們也需要開始考慮:如果市場底已經到了,我們該如何佈局?
思路一:歷史上反彈期,什麼漲得好?
A股歷史上最值得參考的三次底部經驗依次為2008年9-12月、2012年9-12月和2018年10-12月,隨後市場的反轉依次發生在2009年、2013年和2019年。
從歷史上來看,統計政策底之後以及政策底到市場底間各個行業的漲幅來看,在政策出臺後彈性最大的是房地産板塊,其次彈性偏高的通信和資訊技術同樣有較好的表現,但在政策底到市場底的震蕩過程中,有四個行業(地産、公用事業、通信和工業)在2012和2018年末相對具備防禦性。
三次“政策底”浮現後的平均表現(按平均漲幅排序)
資料來源:Wind,野村東方國際證券
“政策底”到“市場底”間漲幅
資料來源:Wind,野村東方國際證券
思路二:配合宏觀環境的改善,且“便宜”的板塊
野村證券在研報中也提到了可以重點關注的三類行業:
1、估值處於歷史底部、對經濟復蘇高度敏感、且具備高現金價值的週期行業,這些公司同時在利率走低的背景下更受歡迎;
2、估值在大幅調整後已具備高安全邊際的可選消費和醫藥等行業;
3、表現出上行拐點的特徵的週期行業如半導體和電子板塊等,以及科技板塊中已具備估值性價比的新能源等。
思路三:從中長期佈局,想省事就買“趨勢”
如果市場底已經到了,那麼下一步就是觸底反彈。不想或無法押注在某個單一賽道上,那麼最好的辦法無疑就是,買指數。
以滬深300、中證500、創業板指為代表等一系列的寬基指數基金,買入的動力無非就是大家對未來市場整體上行趨勢以及經濟復蘇動能的肯定。
搭上市場轉暖的車,用指數上漲的平均損益,來替代追求主動選基帶來的損益。也不貪心,只求能吃到趨勢的一點紅利。
最近的市場,一些人説年底有希望能漲,一些人卻仍然心灰意冷,還有些人感覺完全不知道改去往何處。因此,這個階段(黎明前)是最難以抉擇、也最容易做出錯誤決定。
所以,不要急,謀定而後動。
(文章來源:中歐財富)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