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基金
對於今年市場的波折反覆,相信大多數基民都深有感觸。
如果説一季度所有人都還在憧憬“暴富”,但經歷了二季度的極致分化後,不少人在今年的投資目標就重新變成了“回本”;來到三季度,期盼已久的利好終於落地,市場的表現卻是進一退二,一度虧到只想“刪號重練”……
投資陷入迷茫之際,在剛剛過去的週末,又是一波目不暇接的利好襲來:
央行表示下階段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證監會表示支援頭部證券公司並購重組做優做強,加大中長期資金引入力度,提高公募在A股的持股比例……(來源:財聯社)
希望的火種再度被點燃,各大財經社區有空倉的投資者開始發聲:完蛋!我被利好包圍了!
當然,從8月的“政策底”一路走來,那麼多的利好扎堆,市場卻遲遲沒走出預想中的走勢,難免會出現一些悲觀的聲音。對於昨日這樣的大反彈,部分投資者也産生了“疤痕效應”,擔憂持續性。
市場為何一度無視利好?除了從“政策底”到“市場底”總會經歷的時滯之外,主要還是缺乏信心。小編觀察來觀察去,核心的擔憂或許集中在以下幾點:基本面、資金面、經濟、海外因素。
事實上,伴隨著利好因素的不斷積累,市場已經出現了一些關鍵性的變化。來到11月這個秋收的時節,“質變”正在悄然發生。我們不妨逐一分析。
市場擔憂基本面
部分投資者對於基本面何時觸底回升或有遲疑,不過,在剛剛結束的三季報披露季,全A整體業績結束了持續兩年的下行態勢,上市公司“盈利底”已經得以確認。
2023年三季度,全A以及全A(非金融兩油)單季度歸母凈利增速分別為1.5%、2.1%,較二季度大幅回升9.5和13.9個百分點,迎來上行拐點。
整體而言,三季度行業層面的業績亮點主要位於受益於大宗商品漲價的上游資源品板塊和暑期出行熱度高增的消費服務板塊。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游製造業的電子領域部分公司三季報大超預期,預示著半導體的新一輪週期或將啟動。此外,作為A股的消費龍頭和價投標桿,茅臺時隔六年再提價有助於提振消費板塊的信心。
(來源:國信證券、渤海證券,以上不構成個股推薦)
從歷史經驗來看,如果A股持續大跌背景下伴隨盈利的惡化,那麼來自基本面的信心往往成為反轉啟動的關鍵,比如説在12年底和18年底的市場轉折。
從三季報的情況來看,企業盈利下行週期大概率結束,本輪A股持續下跌的核心矛盾之一已經逐步看到了清晰的解法。
市場擔憂資金面
部分投資者對於“減量博弈”心生畏懼,不過,A股的增量資金正在陸續集結。
首先,“國家隊”已經正式入場,為市場注入信心。
10月11日,中央匯金宣佈增持四大行股份,時隔僅12天之後,再度出手大舉買入ETF,釋放真金白銀起到“穩定器”的作用。從歷史經驗來看,中央匯金前兩次增持ETF都成為了市場破局的重要信號之一。
其次,險資、社保等長線資金正在加大入市比例。
10月30日,財政部發佈《關於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週期考核的通知》,有利於保險資金加大權益類投資力度。此外,近期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也積極發聲表示,堅定看好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長期向好。
增量資金逐步涌入的背後,除了政策的積極引導,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兩年半的低迷後,A股已經進入了高勝率、高性價比的 “擊球區”。
當然更容易認知到這一點的,自然是對自身公司基本面最清楚的上市公司股東,2010年以來,上市公司“回購潮”都與“市場底”如影隨形。年內已有近500家公司發佈回購預案,擬回購資金上限合計超千億元,有望進一步夯實“市場底”。(來源:方正證券)
市場擔憂經濟
部分投資者對於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期較為模糊,不過——
這樣的擔憂明顯存在“線性外推”的誤區。
儘管10月製造業PMI在連續4個月回升後回落至49.5,但這更多是來自10月長假效應的影響,畢竟從2017年以來,每個10月都有類似的現象。
更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前三季度GDP超預期同比增長5.2%、工業企業利潤加快回升、出口在四季度有望轉正,在“穩增長”政策的發力之下,經濟基本面底部回升的大方向已經確立。
(來源:Wind)
放眼全球,我國5%-7%之間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來源:國家統計局發言),在主要經濟體當中仍然具備相當的比較優勢。
而那些在每輪底部都不缺席的宏大敘事,更是悲觀情緒的産物——TA們誤將“N”型復蘇第二筆的低點,當成是對未來進行線性外推預測的起點。
然而,就好像大自然的日月交替、朝夕輪迴,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無論經濟承壓的階段或長或短,挺過陣痛期,就必然是新一輪的復蘇與繁榮,週期總會勝在最後。
除了經濟內生的韌性,在復蘇的進程中,萬億特別國債的落地更是直接的助力。
這與此前政策最大的區別在於,這是來自中央財政的“大動作”,是由中央財政在政策框架內,通過提高赤字率方式加杠桿,為明年財政可以更加前置發力。不僅“對症下藥”解決了市場對於增量政策不足的擔憂,打消了市場對於地方政府、居民和企業部門加杠桿意願或能力受限的疑慮,更顯示出高層對於明年經濟增長的重視,抬升中期經濟增長預期。
畢竟從無論中國還是海外,無論是2008年我國的“4萬億刺激計劃”提振信心同時確認熊市的底部,還是2020年3月美國國會宣佈的2萬億美元財政刺激計劃,又或是日本央行爆買股票ETF應對日股下行與通縮,歷史上經濟基本面的扭轉與資本市場趨勢的確立,時常離不開中央財政的發力。
(來源:中泰證券)
市場擔憂海外因素
飆升的美債收益率、北向資金的流出一度壓制市場情緒,不過——
外資的擾動很可能已經告一段落。
11月以來,10年期美債收益率顯著下行,從前期高點的5%以上一度回落至4.5%下方。
其一,11月FOMC會議如期暫停加息,鮑威爾表態偏鷹;
其二,美國10月新增非農低於預期,失業率升至近兩年新高,就業數據走弱加深市場寬鬆預期;
其三,美國財政部將放緩10年期和30年期美債的增發速度,也緩解了美債的供給壓力。
在諸多因素下,市場開始交易美國經濟衰退與降息週期,對2024年6月前美聯儲降息50BP以上的預期大幅提升。
伴隨著美債收益率與美元指數的回落,人民幣被動貶值壓力最大時候可能已經過去,北上資金也隨之重回流入態勢。
正如小編之前分析的,北向資金在避險和逐利之間反覆,並不是走了就不回來,而且外資大幅流出經常是A股市場的“築底信號”之一。展望後市,資金面反而有望迎來北上資金回補倉位帶來的邊際改善。
(數據來源:Wind,以過去 20 個交易日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出超過 300 億元作為北向資金大幅流出的統計口徑,過往數據不預示未來表現)
同時,當下還有望迎來開啟行情的一大催化劑——中美關係迎來邊際改善。10月25日下午,國家領導層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同日中美金融工作組以視頻方式舉行第一次會議,接下來中美雙方高層有望在11月召開的APEC會議會晤,未來雙方關係或出現更多積極變化,有助於提振市場風險偏好。
(來源:Wind、公開資訊)
從政策底走向市場底,腳步越來越近了。
從“政策底”到“市場底”,現在走到哪一步了?
從2005年以來的五次底部週期轉換看,政策底到市場底的時間不確定,短的話1個月,長的話可能6個月,平均2個月左右。從間隔時間來看,從8月到現在,已經2個月有餘,市場在“估值底”的磨底時間已經足夠長。
(來源:Wind)
儘管從“政策底”到“市場底”的時間難以精準預判,但被壓縮的彈簧總有極限。當下,我們已經依次見證了A股的經濟底、政策底、盈利底、估值底、情緒底,“五重底”之後,情緒的彈簧已經隨時準備向均值暴力反彈,並且必然會在這一過程中,將積蓄的動能悉數奉還。
很有可能,某天一根並不多麼驚天動地的陽線,就標誌著本輪市場已經正式走出了底部。因為市場的反轉總是突如其來,我們還來不及感知,真正的變化就已經在悄然中發生了。
退一萬步説,就算是在2008、2011、2018年這三次最弱勢的單邊熊市中,年內都存在兩波行情。而今年到目前為止,僅有1-4月這一波結構性行情。相信正如海通策略所説,從歷史規律看,年內有望迎來一波行情是大概率的事情。
我們只需要知道的是,價格低於價值的資産不會永遠存在,市場的定價錯誤在新一輪的市場上升週期中一定會得到修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確保自己在場、然後耐心等待。
過去十多年間,我們見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産業結構的變遷,見證了滬深300指數金融地産行業佔比的持續下降,也見證了大量科技,醫藥,消費和製造類別的公司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而中國資本市場的總市值也從30萬億不到擴充到了近百萬億級別。
拉長時間看,任何一次週期性的“均值回歸”都是我們擁抱結構性“趨勢加強”的機會。即便個股和基金都難以跳出市場本身的波動,但是優秀的資産總是能夠在下行過程中積蓄力量,並且在下一次上行過程中率先起跳並且跳的更高。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