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基金
最近看了一些安慰和鼓勵投資者的研報和文章,常看到“市場的整體估值再次達到歷史低位附近”,“總體估值都在相對較低的水準”的話,不知道大家眼熟不?
這些話意思本質是一樣的,現在估值處於歷史低位附近,值得考慮投資。
這是什麼邏輯?估值低了未來能不能更低?是不是把其他資金當做自己盈利的墊腳石?對投資真的有用嗎?小編腦子裏冒出很多樸素的問題,今天就和大家展開聊聊。
“相對低估”的底層邏輯
這些話暗含的邏輯是:股價每N年往往可能會有一輪上漲,N年的相對低點就是機會。
“相對低估”常輔助以市盈率分位點的數據佐證,我們用中證銀行ETF(512700,A類004597/C類004598)跟蹤的中證銀行指數為例,模倣其口吻。
當前中證銀行指數市盈率為4.71倍,分位點僅16.47%,銀行指數當前比過去五年以來84.53%的時間便宜,處於歷史相對低位,故而值得投資者關注。
(數據來源:Wind,2023.10.26)
“相對低估”背後邏輯有幾個問題:市場週期長度憑什麼是5年?
其實幾年的選擇大多並無説法,只是定量地描述市場罷了。
此外,市場有漲漲跌跌的週期,但為什麼有些板塊相對5年前,可以漲很多跌很多?
原因是漲跌級別不同。大漲後小跌仍是上漲,大跌後小漲猶是下跌,“相對低點”後的上漲可能只是“小漲”罷了。由此可以回答最初的第二個問題:
現在估值低,未來可以更低。
相對低估"的合理性
“相對低估”的説法被廣泛使用,也有一定道理。市場不是絕對的,相對的低估帶來相對的機會,“股價每N年往往會有一輪上漲”的邏輯背後是市場週期的力量。
從情緒層面看,市場週期的背後是人的衝動,人積攢的衝動。
人可以壓抑,但不能一直壓抑。所謂人生難有幾回搏,要活得精彩,有一番作為,終究要出手的。出手需要環境配合,在資本市場中,眾人齊“出手”大多數情況下會外顯為大級別的上漲。
衝動有其級別。人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青春、養育子女、事業、養老等,每個階段都有大大小小的目標,其對應著大大小小的衝動週期,或三年或五年或七年。較大的康波週期55~60年跨度正相適應於人的壽命。
股價每N年往往可能會有一輪上漲,或許正是這些慾望積累到一定量的結果。除開情緒層面,還有商品生産流通時間、債務積累等因素,它們都是支援市場週期的産生。
除了觀察到“相對低估”的表像,理解背後週期波動所處的階段,或許能更好幫助我們做投資。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