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基金
繼10月開門紅落空之後,近來市場的走勢似乎有些不盡如人意。
望眼欲穿的賺錢效應遲遲沒有出現,大盤反而接連下挫,上證指數失守3100點,深證成指跌破10000點,創業板指更是再度回到2000點下方,一度創下逾三年新低。投資者的失望程度可想而知,場內情緒也日益低迷。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坦誠地聊聊當下市場的糾結與矛盾。
01 現實的割裂
接踵而至的政策與日益消磨的信心
8月以來,關於資本市場的政策利好層出不窮——
從印花稅下調到降低融資保證金比例;從減緩IPO、再融資到規範量化交易;從規範大股東減持到加強融券業務逆週期調節;從金融穩定法列入立法規劃到匯金出手增持。
政策對於市場的急切訴求“有求必應”,對於A股的生態不斷優化,本輪的確是史上少有的,政策給出清晰信號的情形。
儘管如此,市場卻並沒有出現預想中的走勢,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割裂的現實。
在信心日益消磨後,難免會出現悲觀的聲音:
如果這麼多的利好都沒有即刻托起股市,往後又該何去何從?
但市場的運作機制有些類似於人體的感知外界的方式,我們的手可能已經觸及了暖流,仍然需要通過神經元傳遞到大腦,再經過處理和解讀,才會有升騰的暖意。
因此,從政策落地到市場給出回應,這中間向來存在時滯。
2018年,我國GDP增速持續下滑,內有金融去杠桿壓力,外有貿易摩擦壓制市場情緒,極度的悲觀讓A股出現了幾乎單邊下行的走勢。
彼時的市場擔憂地緣關係加劇,擔憂去杠桿將使得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擔憂缺乏足夠杠桿穩增長也將難見效果。在如此多的擔憂之下,市場情緒的逆轉自然難以一蹴而就。
2018年10月19日,副總理聯合“一行兩會”喊話救市,股、債、樓市維穩措施集體落地,標誌著“政策底”確立,滬指開始了跌跌撞撞的回暖,從2449點回升到2600點一線。
2018年11月1日,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提振市場信心;隨後的11月9日,三部委發文支援上市公司回購、增持。伴隨著政策的不斷加碼,滬指在卻在11月下旬重回下行,從2703點重新回落到2600點下方。
2018年12月1日,中美元首在G20峰會達成共識停止加徵新關稅,標誌著重要的壓制解除。但短暫的大漲後,熊市的慣性阻撓了投資者的信心歸位,滬指意外再下臺階,跌落至令人絕望的2440點。(來源:Wind、華鑫證券)
然而,就在所有人信心盡失之際,行情卻在絕望中誕生。彼時“萬念俱灰”的投資者自然無法意識到,從政策底到市場底只需要再熬2個半月,2019年1月4日滬指的探底回升竟是最後一跌。
1月PMI指數見底回升,疊加人民銀行再度降準100bp,市場底部自此與經濟底同步確立,開啟了此後三年的慢牛行情,一切皆是始料未及。
小編還是那句話,作為投資者,我們切記不要低估政策對於資本市場呵護的能力和決心。從2005年以來的五次底部週期轉換看,從政策底到市場底的間隔時間多為1-2個月。據此推算,我們大概率已經行進到了最寒冷的黎明破曉前。
02 認知的矛盾
人類思維的線性與現實運作的非線性
牛頓第一定律説,任何物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其他物體的作用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這又被稱為“慣性定律”。
這不僅是物理世界原本的模樣,這樣的“慣性”更是被充分融入了人類的思維,讓我們習慣性地線性外推。我們總是傾向於認為,過去這樣運作的事物,似乎就應該在未來持續這樣運作下去。
我們習慣了對於回報“線性外推”——但是,資産帶來的回報其實是非線性的。
2004年至今,萬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累計上漲791%,年化收益率高達12.1%,相較市場整體實現了顯著的超額收益。(來源Wind)
但當我們打開走勢圖會發現,可以稱之為單邊上漲的行情僅有三輪,分別是2005年12月-2007年10月、2014年5月-2015年5月、2019年1月-2021年1月,合計僅佔到這近20年的25%,再度驗證了投資中的“二八法則”。
圖:萬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走勢圖
(數據來源:Wind)
那麼,剔除這25%的上漲時間之外,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又在做什麼呢?是震蕩。有時是下跌回調,有時是來回拉鋸震蕩。
很多時候投資者的目光總聚焦在大漲的右側,卻忽略了左側的佈局、堅守才是因和源。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即便個股和基金都難以跳出市場本身的波動,但是優秀的資産總是能夠在下行過程中積蓄力量,並且在下一次上行過程中率先起跳並且跳的更高。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正是由於非線性‘’的存在,基金往往能夠在20%的有效上漲時間賺回大部分的錢。這樣一擊即中的機會,值得蟄伏等待。
階段性的耕耘不見收穫的確令人沮喪,但就像用錘子敲打蘊藏寶藏的石頭,離開了前99次看似毫無回報的努力作為鋪墊,也不會在第100次敲打後終於見到石頭裂開,收穫無價之寶。
我們習慣了對於市場趨勢“線性外推”——但是,資産價格總會“均值回歸”。
投資者總是在市場過熱的時候過於樂觀,覺得上升的趨勢一定會持續,不惜高位重倉買進;又在市場冰點的時候極度悲觀,認為接下來深不見底,不惜在黎明前割肉。
因此也不難理解,市場總是在高位巨量滯漲後見頂,又在磨底期冷清縮量後暴力反彈。投資者的“慣性思維”的確需要市場真正走出趨勢後才能被打破,所以成功的投資總是反人性的。
事實上,當市場位於底部區間的時候,空氣中都會瀰漫著悲觀,絕望論調不絕於耳,投資者的體感風險很高,心理壓力也很大。但事實上,這一位置的真實風險往往較低。
最悲觀的時候正是買進的最佳時機,最樂觀的時刻正是賣出的最佳時機,這句話的意義往往只有在剛錯過的時候能夠理解得最清晰,卻又時常在下一次極端的市場環境中被拋諸腦後。
在新一輪的牛市中能賺多少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熊市中到底收集了多少廉價的優質籌碼。市場底部區域,優秀的投資者早已為新一輪財富再分配的機會做好了準備。
否則,或許只能等到所有人都大喊“牛真的來了”的時候,再來追高了。
我們也時常對於經濟的運作“線性外推”——但是,週期永遠勝在最後,經濟週期總會觸底回升。
回顧歷史,在過去每一次盈利下行週期、在每一次底部區域,市場都會産生出這樣那樣的、在當時感覺完全無法解決的中長期悲觀問題。
但歷史一次次向我們證明,很多所謂的中長期悲觀預期和邏輯,實際上是在短期盈利下行中受到“線性外推”的扭曲進而被嚴重放大,一旦短期盈利上行市場回暖,“慣性思維”也會隨之瓦解,這些中長期悲觀邏輯大概率就都不復存在了。
因為,無論是市場的情緒,還是政策、經濟、社會,乃至世界的格局,從來都不是線性,而是像鐘擺一樣週而复始。
冬去則春回,月落則日出。儘管或早或晚、節奏不一,但否極終會泰來。
有一段曾被廣泛引用的話,小編想用它作為結尾:
“如果説投資是一場長期的修行,註定不能一帆風順平坦無恙地到達終點。那麼,你需要做的可能是越過低谷、跨過高山、披荊斬棘經歷重重考驗,才能成為那個到達終點的英雄。”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