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近日表示,將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從事境內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業務。業內人士指出,外資私募進場將帶來更多投資選擇,為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引入一條“鯰魚”。與此同時,優質大金融藍籌更符合外資投資風格,有望率先受益。
監管層為外資機構在境內開展私募業務開綠燈,讓憧憬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海外機構手腳放得更開。根據海銀財富私財中心的跟蹤研究,近幾年,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迅猛增長,尤其是高端財富管理市場快速發展並日趨成熟。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私人財富管理市場預計總量達227萬億元,增量將達97萬億元。
海外機構對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覬覦已久。麥格理投資銀行前主席、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監管委員會前會長馬克·強森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澳大利亞渴望與中方在金融服務方面加強交互,澳諸多金融機構看好中國龐大的財富管理市場,目前有很多法律機構正在幫助本土人士進入中國謀求發展。”
馬克·強森強調,A股市場中的優質藍籌更易被海外機構接受。強森指出:“外資機構投資風格更趨於中長線,價值投資風格穩定。儘管A股市場相比成熟市場波動較大,但其中不乏適合價值投資的標的。”上述觀點得到國際投行認同。“外資私募落地可能首選大金融藍籌作為投資組合,”一名海外投行人士對上證報記者表示,“未來可重點關注銀行業中的混改標桿,保險業中的新業務價值大增企業,證券業中有競爭力的大中型券商。這些都是優質藍籌的聚集地。”
對外資這條“鯰魚”是否會過度分食國內市場的擔憂,證大集團總裁助理兼私募投資總監談佳隆對本報記者表示:“應該説(外資私募)帶來了活水。國內私募在規範性、治理結構及對投資人保護方面都有待改善,海外正規大型私募機構進場,有望將更多國際經驗帶入中國,對私募行業整體發展將産生‘鯰魚效應’。”
但也有一部分業內人士指出,外資參與中國市場難免水土不服。一家北京中型私募負責人對本報指出,“外資私募落地中國市場,最終涉及境外註冊和境內募集兩個環節,目前這些細節都沒有具體時間表,因此外資入場還需要一段時間。一方面,從國內市場來看,目前很多基礎性制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外資對各種規則的熟悉需要較長時間。另外,外資投資週期往往要三到五年,國內私募投資週期通常更短,因此短期內外資業績未必能跑贏國內機構,這對外資落地後的經營業績又提出了挑戰。”
(責任編輯:張明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