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基金 > 私募動態 > 正文

字號:  

草根私募的生存持久戰

  • 發佈時間:2016-05-17 09:13:31  來源:東方網  作者:陳俊嶺  責任編輯:張明江

  歷經過去一年的市場洗禮,一群誕生於幾年前、並在去年上半年乘勢擴大規模的“草根私募”,都在不同程度上遇到“成長的煩惱”——凈值回撤、規模縮水、甚至險些“斷炊”。

  “在牛市獲得的技能,遠不如在熊市中得來的更刻骨銘心”,在漫長的存量博弈環境下,這群脫胎于私募註冊制的首批“嘗鮮者”羽翼漸豐,他們執著地堅守著各自的投資邏輯,靜心等待價值投資的再次回歸。

  不過,面對宏觀經濟的“L型”走勢,眼下的這場市場硬仗並不好打。他們對眼下的A股有著十分理性的判斷——既反對極度看空,也不贊同動輒“千點豪情”的“速勝論”。

  草根私募發展步履維艱

  就在4月下旬,程峰在朋友圈透露已離開供職幾年的某傢俬募,下一步去哪,他並沒有明確告知,但在回應上海證券報記者時説,“可能會與幾個朋友一起成立家新私募,名字還沒想好,但肯定不會離開投資這個圈子。”

  程峰是70後,大學畢業後隻身來到北京。工作之餘他最大的興趣就是股票投資。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某知名股評人,聊起投資彼此相見恨晚。後來,這位股評人創辦了某傢俬募,他也成為該私募最年輕的合夥人。

  作為一家專注成長股的“草根私募”,這傢俬募的核心團隊只有三個人:董事長負責整體策略兼傳媒行業研究;董事總經理重點研究醫藥行業;而程峰則主抓消費行業。對於看好的公司,他們會不惜代價去調研,“自下而上”的選股策略,是這傢俬募的牛市制勝之道。

  “我們並不熱衷短線操作,一些十分看好的公司,我們會堅定持有數年,只有待市場極度瘋狂、股價嚴重高估時,才考慮賣出。”篤信成長股的董事長曾告訴記者,因為資金有限,他們只能重點攻擊最熟悉的行業和公司,而一旦選定目標,公司就會堅定持有,不動如山。

  但遺憾的是,一隻讓董事長十分看好的某成長股,在並沒有達到他心目中的價位時,就開啟了見頂下跌的漫漫熊途,過去一年間最大跌幅超過六成。在程峰離開這家公司時,這傢俬募去年上半年新發的兩隻産品,凈值回撤仍在三四成。

  與通過在股市上“做多”盈利的私募不同,從券商投奔私募的梁凱則選擇了“多空策略”——在熊市中,可以在股指期貨上做空盈利,而在牛市中,則在期指上做多盈利,既不當死空頭,也不當死多頭,完全跟著趨勢做。

  2013年年中,梁凱創辦的量化私募發行了成立以來的首只産品,産品凈值一直表現平平,直到2014年11月底,他開發的量化系統發出了強烈的“做多信號”,其凈值也在隨後的一個月時間裏直線躥升。

  也是拜去年牛市所賜,梁凱在2015年順利發行了四隻新産品,既有量化對衝的,也有多空趨勢的,還有套利策略的。不過,除在股市異常波動前搶發的一隻量化對衝産品獲得40%收益外,其他三隻新産品的凈值都並不樂觀:兩隻微盈,一隻略虧。

  自去年8月股指期貨交易規則趨嚴以來,包括梁凱所在公司在內的對衝基金都“一夜入冬”——開倉困難、高頻癱瘓、交易成本上升。其中,受影響較大的私募基金,主要採用股指期貨CTA策略、阿爾法策略和股指期貨套利策略。

  談及成交量的今非昔比,歌斐資産FOF基金董事總經理寧冬麗對記者解釋稱,任何一個衍生品都兼具價值發現和流動性功能,自股指期貨工具被限制後,從事量化策略的對衝基金都無法正常發揮,所以才造成大家所看到的成交量大幅萎縮的結果。

  一場攸關生死的持久戰

  “他們出身草根,屬於私募裏面的民間派,但他們業績並不比那些科班出身的差,反而由於他們沒有所謂的理念束縛,更容易打破窠臼,守正出奇。”去年5月,談及草根私募創業潮,一位混跡于北京私募圈的業內人士對記者這樣描述。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這批誕生於牛市前夜的草根私募,生逢其時趕上了大牛市,而真正考驗他們管理能力的,卻是在牛市之後的漫漫熊市。至於到底能否經受考驗,至少需要經歷一輪完整週期才能得以驗證。時隔一年,這番話竟一語成讖。

  牛市管理多少錢的資産規模,才能維持一傢俬募熊市裏的日常運轉?三年前辭去公職創辦量化私募的梁凱對此有深刻理解:除去繁瑣的註冊、財務、稅收事宜,辦公成本和用人成本是一家新創私募的最大運營成本。

  “我們想招聘一個人,開20萬元年薪的話,企業要承擔至少35萬元的成本。”梁凱稱,因為高昂的用工成本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大困擾,只有在牛市做大規模、打好基礎,才能保證撐過下一個熊市,而這個門檻至少要“二、三個億”。

  “二、三個億”只是不足十人小團隊的規模“底線”,而對於三五十人的中型規模私募,“少於十個億”都會面臨生存危機。

  為儲備熊市裏的“糧草”,很多近年新成立的草根私募,不得不在牛市奮力搶發産品,做大規模,執行十分激進的投資策略,而一旦市場風向驟變,這些習慣保持“高倉位”博弈的草根私募,則很可能遭遇“平倉”危機。

  談及做私募前後的最大變化,一位前年年底成立私募的“超級大戶”坦陳,成立私募後壓力更大了,以前管理自己的資金對回撤看得並沒有那麼重,但現在替客戶管理資産,稍有回撤,投資人就會打電話過來質詢。

  作為數輪巨幅震蕩後的“倖存者”和存量博弈下的“堅守者”,受訪的幾位草根私募大都如履薄冰,因為私募契約中的“絕對回報”條款,既是對私募管理人的一個“枷鎖”,也是激勵他們的巨大挑戰,這關乎收益,更關乎聲譽。

  “今年市場非常不好做,很多擇股型的管理人,最近都將大量資源花在研究上,甚至超配了比以往更多的研究員。”寧冬麗發現。她判斷,今年市場大概率將價值回歸,屆時最優質的上市公司將得到機構的認可。

  面對存量博弈的市場,擇時能力強的私募,也會將擇時策略發揮到了極致。寧冬麗稱,原來可能是年度、季度判斷,現在則變成了周、月度,甚至更短時間判斷,他們已經把整個擇時模式和空間擴展到極致,他們希望精準控制倉位,進而幫客戶實現絕對收益。此外,對於另一些規模略大的私募而言,“多策略”趨勢也非常明顯。寧冬麗認為,因為市場有情緒存在,一種策略很難為客戶創造絕對收益,很多私募也將産品線延伸到商品期貨、港股甚至海外市場,這也是當下私募應對持久戰的新策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