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大限即到 逾萬私募難破登出危局
- 發佈時間:2016-04-26 07: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摘要] 今年2月發佈的“備案新規”所劃定,要求私募管理人在規定期限內完成首只産品備案,否則將登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其中已登記滿1年的私募管理人的截止時間是5月1日。
距今不足一週的5月1日,已經成為逾萬私募機構心中的痛。
今年2月發佈的私募“備案新規”所劃定,要求私募管理人在規定期限內完成首只産品備案,否則將登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其中已登記滿1年的私募管理人的截止時間是5月1日;不滿1年的則截至8月1日。據了解,新規實施以來私募備案登記的通過率僅為10%,眾多私募公司所提交材料未能通過審核。一位私募公司負責人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如果這次無法保住自己的私募殼,之後只能先找其他符合規定的私募企業發行産品,而這樣的做法也加大了經營成本;另外相信未來私募行業的管理應該還會繼續收緊。
去年以來中國基金業協會先後發佈《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資基金資訊披露管理辦法》和《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而4月15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佈的“募集新規”再次收緊了對私募的管理,針對私募産品發佈細節上進行規定。
雲南財經大學證券投資係副系主任、副教授陳曉丹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2月的新規讓很多私募公司頭疼,不過,登出空殼公司有積極作用,隨意備案但不做産品的公司太多,私募行業管理的不斷收緊也有利於這個行業良性發展。
證監會相關人士4月25日則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目前具體情況會清理掉多少私募公司還不是很清楚,不過4月29日會有一個新聞發佈會,基金業協會的領導也會出席,會具體提到私募清理的事情。根據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截至2015年底,已登記但未展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超過1.7萬家,佔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總量的69%,其中部分機構長期未實質性開展私募基金管理業務。
備案登記通過率僅10%左右
早在2016年2月5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也被稱作是“備案新規”,對私募管理人資格做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並且將登出無産品備案的私募殼。該備案新規提到,5月1日與8月1日是私募公司清理的兩個時間節點,目前距離5月1日的首次清理僅剩下一週不到,私募保殼也愈發緊張。
據了解,新規以來私募備案登記的通過率僅為10%左右,九成左右私募提交的材料不合格、沒有通過。其中私募法律意見書出現問題較多,法律意見書的審核極為嚴格,都在一一整改。
另外, “備案新規”中提到的做證券類投資的私募機構,全部高管人員都要有基金從業資格;而非證券類私募投資機構,至少要有2名高管有基金從業資格,法定代表人執行事務合夥人(委派代表)、合規風控負責人必須要有。因此,私募管理人都要在整改期內參加基金從業資格的考試,而這裡面也不乏一些私募的大佬和明星投資人,引發私募考試的“爆滿”。
4月23日正是今年首次基金從業資格考試時間,大批私募從業者正在緊急備考。由於列印准考證者眾多,加上與第二次預約報考時間重疊,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一度癱瘓,常處於打開緩慢的狀態。一位創投公司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我們做股權投資的也要拿基金從業資格,很多人都來參加考試,人太多甚至多到連報名都報不上”。
對於産品資訊備案,陳曉丹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因為許多公司的備案資訊不全或者從業資格者有限,大學老師就成為了私募公司在“詢問”環節上求助的對象,協助私募公司走流程。她還表示,私募新規對從業資格的認定比較嚴格,也十分影響正經做投資的私募公司業績的開展,對他們影響很大,很多公司都是把工作停滯,把精力都放在看書準備考試。
陳曉丹還説到,“有很多P2P或者非法集資的企業註冊,隨便一個公司都在基金協會備案,打著私募的幌子但是做的卻不是投資,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清理的重點。”
私募管理將繼續收緊
事實上,私募管理的收緊早在去年就已經開始,而未來私募管理很可能將繼續收緊。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12月16日基金業協會發佈《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2016年2月1日,中國基金業協會正式發佈《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指引》,2月5日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4月15日又發佈了《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
而4月15日發佈的《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也被稱作“募集新規”,便是針對募集環節制定的細則。對私募基金的募集主體、募集程式、賬戶監督、資訊披露、合格投資者確認、風險揭示、冷靜期、回訪確認、募集機構和人員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規範。該規定提到自今年7月15日起,私募基金在私募産品發行期間,宣傳“預期收益”,使用“安全”“保證”“承諾”“保險”“避險”“有保障”“高收益”“無風險”等可能誤導投資人風險判斷的措辭都將禁止使用。同時,募集機構不得通過電視、海報、公開資料、微信朋友圈等網際網路媒介推介私募基金。違規者將被納入黑名單,情節嚴重的,更將移送中國證監會處理。
其次,該“募集新規”還規定,募集機構承擔合格投資者的甄別和認定責任;引入了資金賬戶監督機構,明確募集機構應當與監督機構簽訂監督協議,對募集專用賬戶進行監督,保證資金不被募集機構挪用,並確保資金原路返還。而7月15日的劃定是監管部門給行業預留3個月的過渡期,為了讓私募們適應新規,在過渡期內進行自查自糾,儘快去完成整改和建設工作。
上述私募負責人也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去年冒出來很多私募公司,加上一些非法集資企業的存在,也是私募管理收緊的原因,新規出臺也讓一些公司撤掉了一些産品的買賣進行整改”。
據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底,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590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27553隻,認繳規模5.70萬億元,實繳規模4.61萬億元。截至2016年3月底,私募基金管理人按正在管理運作的基金總規模劃分,管理規模在20億-50億元的322家,管理規模在50億-100億元的122家,管理規模100億元以上的有94家。
上述私募公司負責人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國內對於私募管理的收緊很大程度上也是源於2015年股災,監管部門在調查股災問題時對於二級市場上的資金來源無法進行詳細的查明,備案資訊管理及殼公司清理等方面便成為了新規治理的方向;而私募管理的收緊還將會繼續,未來應該還會再出臺相關規定。
對此,陳曉丹則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近幾年發生的非法集資問題也是私募管理不斷進行收緊的重要原因,很多非法集資的事件爆發都與私募有所牽扯;其實登出私募殼並不能有效監管非法集資,因為這當中還牽扯到金融辦和工商局。她還説道,“對私募公司的管理收緊與整治,對於這個行業良性發展還是有好處的,該管一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