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基金 > 私募動態 > 正文

字號:  

私募開啟大浪淘沙模式:重風控 杠桿産品大減

  • 發佈時間:2016-02-19 08:5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2015年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裏,私募行業真正感受了何為大浪淘沙。

  2015年上半年,資本市場迎來春天,刺激私募公司和私募基金産品雙雙出現爆髮式增長,但進入下半年風雲突變,股市遭遇多次劇烈震蕩,私募頻現清盤潮,而剛剛過去的今年1月,業內普遍預期的“春季行情”不僅無影無蹤,更是在多重利空因素的沖刷下,整體損失慘重,不單是産品大量清盤,不少私募公司也遭遇生存困境。

  另一方面,多年來,私募基金一直以靈活追求絕對收益為優勢,但去年下半年,行業標誌性人物澤熙投資的徐翔被公安帶走,公轉私代表王茹遠業績陷入“滑鐵盧”,一些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曝出失聯,又導致監管強勢介入,行業規範接連出爐。

  經歷了上述種種,私募基金行業發展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也是目前私募基金業內人士的普遍觀點。可預見的未來業態會有哪些變化?

  重風控杠桿産品大減

  “經歷了去年下半年及今年1月份的深度調整之後,私募基金痛定思痛,最為強化的一定是風險意識”,春節後的首個交易日,上海一傢俬募基金總經理趙偉(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坦言,現在才真正體會到,在資本市場控制風險活下來是多麼重要。身邊不少同行朋友都在最近幾個月將十幾年甚至半輩子積累的財富付諸東流。

  趙偉的一位私募朋友就是重傷的一員,其是“七五後”,曾是千萬身家,在去年上半年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公司,趕上市場行情好,一度還賺了不少,去年下半年的大跌,也基本躲了過去,但今年1月,由於倉位較高,扎紮實實挨了一拳。他的“失敗”主要在於旗下的産品多是結構化類型,且自己參與了劣後。當産品達到清盤線時就已意味著血本無歸,隨後他進行補倉耗盡了積蓄,遺憾的是仍然未能等來股票反彈上漲。

  “在今年1月的市場行情中,甚至來不及減倉就可能直接跌去15%,這種情況,包括很多資深老股民在內的投資者之前都不曾遇到過。而可以預見,經歷了這個慘痛的教訓,私募行業內的結構化産品一定會驟然減少,一方面是監管加強導致新增減少,存續又被清盤一批;另一方面則是私募公司會對發行結構化産品將慎之又慎,意願大降”,趙偉表示。

  深圳一家大中型私募崔薩(化名)也透露,結構化産品在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幾次下跌中,給他們帶來極大壓力。“其實管理型産品即便業績急跌,但通過協商降低清盤線等方式,放長視角,還有望回本反轉,但結構化産品風險就大了,觸及清盤線時劣後資金要麼拿錢補倉,要麼就得認賠出局,而當補倉資金續虧,選擇就基本是割肉空倉或徹底清盤。”

  崔薩坦言,今年1月,他們公司有兩隻結構化産品清盤,公司和股東損失了投入的全部劣後資金。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大多新私募公司成立,在沒有歷史業績背景下,初始階段想發行規模超過千萬的産品,基本上都是結構化形式,自己出劣後或出部分劣後。而一旦這些産品清盤,對這些公司的打擊都是傷筋動骨。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統計,今年以來,有公開數據的結構化私募産品清盤已達96隻,未公開數據的可能更多;而新成立的結構化産品有248隻,其中1月份成立204隻,相比去年12月的332隻,環比已縮減近四成。

  從業考試應聲火爆

  春節前最後一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密集出臺了對私募基金行業的監管政策,其中2月5日發佈的《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可謂是直擊要害。公告主要涵蓋的內容包括拿了牌照不發産品的要被取消資格等五項,嚴格了行業的進入門檻。

  這一系列監管政策,毋庸置疑會加速促進私募基金行業的規範發展,對此,不少私募人士,尤其是大型、成熟型私募都表示十分歡迎。相對地,從嚴的管理也提高了私募行業的門檻,無形增加了新私募和小私募的發展壓力。

  “做不下去了,想放棄”,春節後上班第一天,上海一家小型私募的總經理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有意回歸到券商行業。

  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總監陳夥鑄認為,私募新規的出臺,應該會大幅減緩該行業的發展速度,暫時的關門清理之後,私募行業將走向規範發展之路。他説,在規範過程中,一些不合規的私募公司自然被清理出局,私募基金管理人將大量減少。

  還有私募人士甚至預計,經過合規清理,及同一控制人、關聯人的私募牌照合併之後,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最終可能會降低到五六千家。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日前公佈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1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有25841家,已備案的私募基金有25461隻,認繳規模5.34萬億元,實繳規模4.29萬億元。也就是説,如果按照上述私募人士的推測,正規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將僅剩兩三成。

  必須在規定期限內發行備案産品,目前來看,這是不少已登記私募面對的最大困難。據中國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截至今年1月底,有69%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尚無備案基金,數量超過1.7萬家。

  有些私募公司自是會“保殼”,儘快發行産品。如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分析師預計,或有不低於80%的證券投資類私募公司這樣做。

  “但是否能夠"保殼"成功還不好説,要看基金業協會的最後標準,如最低規模、資金來源等。而那些沒有直接參與二級市場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很可能就會放棄牌照資格,如開展P2P業務的私募,而私募基金管理人一旦發行了備案産品,就很難再玩"失蹤"”,私募排排網陳夥鑄認為。

  “運營成本增加也會使一些沒有實力的小私募退出。目前來看,自主發行的私募基金成立規模最少可為100萬元,但現今面臨的情況是,在隨之而來的私募基金髮行潮下,對小規模的産品,券商是否願意提供PB服務是未知數”,某券商私募業務部經理楊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説,規模小的私募産品服務費用要高些,此外,法律意見書也是一項不大不小的支出,即使與律師事務所談團購,一年最少也要幾萬元。

  私募人才問題也有望加速改善。行業新規要求每傢俬募基金管理人至少要有兩名高管具有基金從業資格,且對合規風控、財務資訊披露也提出了具體要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日前了解到,基金從業資格考試目前已應聲火爆起來,最近的3月份預約考試,上海、北京均已顯示沒有機位。私募人士普遍預計,以後的資格考試難度和專業程度都會大大提升,基金業協會已在徵集出題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