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內地基金公司2016年年報進入集中披露期,公募基金完整的持股清單逐一曝光;與此同時,各只公募基金的潛在風險也漸漸浮出水面。
記者注意到,與以往的年報半年報不同,在2016年整體波瀾不驚的行情中,多只基金的清盤風險卻漸漸顯現。根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在首批披露年報的公募基金中,目前東吳、益民等兩家公司旗下的各一隻權益類基金披露去年曾經在某一時間段遭遇過清盤危機,他們分別是東吳新經濟、益民核心增長。
通常,清盤危機的出現與公募基金的業績不佳有著直接的關係,這幾隻基金産品將何去何從呢?
基金清盤漸趨常態化
記者查閱相關基金的年報,益民核心增長混合的年報中如是表述:“本報告期內, 本基金有連續六十個工作日出現基金資産凈值低於五千萬元的情形。”東吳新經濟的年報中同樣有類似的表述:“本報告期內,因贖回等原因,本基金存在連續六十個交易日基金資産凈值低於5000萬元的情形,已上報中國證監會,公司正在擬定相關應對方案。”
與這兩隻基金錶述不同,光大風格輪動在去年曾經兩次出現過連續二十個交易日基金資産凈值低於五千萬元的情況,第一次於去年4月22日出現,于6月15日終止;第二次於去年10月18日出現,11月7日終止。與光大風格輪動類似,東吳內需增長去年也曾出現過清盤苗頭,但後來已經化解掉了。
在東吳內需增長的年報中,基金經理如是表述:“本報告期內,因贖回等原因,本基金存在連續六十個交易日基金資産凈值低於5000萬元的情形,但由於公司持續行銷,已于2016年6月24日起本基金資産凈值高於5000萬,符合法律法規規定要求。”
那麼,公募基金滿足怎樣的條件才會清盤呢?針對非發起式基金而言的話,根據相關的法規,在開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後的存續期內,若連續60日基金資産凈值低於5000萬元,或者連續60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達不到100人的,則基金管理人在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後有權宣佈該基金終止。
實際上,隨著近幾年資本市場的牛短熊長,基金清盤已經日趨常態化,國元證券(000728)的一份研究報告統計,自從2014年9月首只公募基金宣佈清盤退市以來,截至2016年年末,清盤基金的總數已經達到了55隻,其中2016年一年清盤了18隻基金,最初宣佈清盤的基金多為流動性差且收益較低的短期理財型基金,而如今清盤的基金已經擴散到QDII、債券、偏股、ETF、分級等各種類型上。
北京某基金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如今公募的清盤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基金公司主動召開持有人大會,通過持有人表決後進行清盤;另一種是運作期滿而自動清盤,後一種基本為發起式基金。按照《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中規定,發起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三年後,若基金資産凈值低於2億元的,基金合同就自動終止。
私募基金人士劉啟分析,偏股型基金清盤壓力加大,一方面去年股票市場賺錢效應下降,隨著風險偏好降低,贖回也較為明顯;另一方面,産品發行數量增多,但募集資金規模整體下降,即便發行時通過過橋資金達到規模門檻成立,但後期投資業績一般,加上行銷支援不到位,規模下降快也在意料之中。
聚焦危機中的基金們
上述幾隻基金實際均為非發起式的權益類基金,但各自陷入危機的原因並不相同。
首先看成立時間稍晚的益民核心增長靈活配置,該基金成立於2012年的8月16日,成立迄今先後經歷過三任基金經理,在前兩任基金經理韓寧和侯燕琳的任內總回報均超過40%,在同類型基金中的排名處於中等或中等以上的位置;但轉捩點出現在現任的基金經理呂偉身上,此君操盤該基金在同類排名中幾近墊底,其在958隻同類基金中排在了第876位。
年報顯示,該基金的最新規模僅為0.41億,徘徊在生死線之下,而或許是為了保住目前的規模,資訊中顯示目前基金暫停了大額的申贖。數據統計進一步表明, 2016年該基金業績不佳或許是造成目前窘境的直接誘因。
從基金的年度收益率來看,2016年成為該基金近幾年所遭遇的滑鐵盧。2013年,該基金的年度凈值增長率為25.50%;2014年,該基金的年度凈值增長率為12.35%;2015年,該基金的年度凈值增長率為19.22%,但2016年,這一數值為-21.53%。原因何在?
有趣的是,2016年第四季度,從十大重倉股來判斷,實際上該基金進行了一次較大幅度地調倉,央企背景的大盤藍籌和金融股成為主流,這其中包括了中國聯通(600050)、中國中鐵(601390)、中國建築(601668)、中信證券(600030)、北京銀行(601169)等等,而第三季度季報中所重倉的中小創風格的十大成長型重倉股均悉數遁形,退出了十大重倉股之列。
在年報總結中,基金經理呂偉有如下的反思:“在10月、11月A股上漲期間, 大盤藍籌股的倉位較輕,基金收益受到一定影響,之後雖然成功的預測到11月底市場風險增大、不確定因素增加,逐步減倉,仍然承擔了市場下跌帶來的損失。”
不過,當記者以投資者名義致電益民基金時,接線人士在經過問詢後回復,該基金去年確實在某一時段出現過清盤危機,但目前在公司的努力下,基金的資産凈值已經回到了五千萬元以上,清盤警報暫時解除。
而正在擬定相關應對方案的東吳新經濟或許就沒那麼幸運了。資訊的統計表明,年報中該基金的規模僅為0.34億,但該基金目前處於開放申贖的狀態,並沒有暫停大額申贖。
資料顯示,東吳新經濟成立於2009年的12月30日,在成立將近7年的時間中已經歷了五位基金經理, 令人不解的是,成績最佳的第四任基金經理張楷浠卻任職時間最短, 此君于2014年6月14日開始操盤東吳新經濟,2015年的6月19日離職,其任職總回報為139.20%,而其繼任者徐嶒在2016年錄得回報為-20.47%。2017年以來,該基金在同類型基金中的排名跌入谷底,在504隻基金中排在了第494位。
紅刊財經記者注意到,年報中重倉股表現不佳或許是今年基金排入倒數後十名的直接原因。數據顯示,年報中前三大重倉股今年以來的跌幅均超過兩位數,頭號重倉股中珠醫療(600568)開年迄今下跌將近20%,盛運環保(300090)和廣東明珠(600382)開年迄今的跌幅也超過12%。
對此,基金經理在年報中為自己的失誤攬責:“去年下半年在市場偏好明顯轉向價值藍籌時,雖也加強了PPP板塊的配置,但仍佈局較多成長股,導致業績跑輸了上證綜指。”而記者同樣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東吳基金,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止,未得到公司方任何回復。
深層原因剖析
長期以來,實際公募基金對清盤心存抵觸。格上理財研究員表示,多數公募不願清盤基金,首先是因為迷你基金清盤需要報監管層審批,並召開持有人大會,流程繁瑣,不利於公司品牌和影響力;其次是基金從申請設立到募整合立、運作並不容易,公募仍然希望保殼。
但無情的現實是基金公司面臨的清盤壓力越來越重,以往為保殼動用自有資金救場的方式正在逐漸被放棄。紅刊財經記者了解到,一般而言,規模低於2億元成立門檻的基金被稱為迷你基金,而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則碰觸了相關法規設定的清盤警戒線。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共有841隻基金規模低於2億元,219隻基金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其中股票型基金最多,共有88隻,佔40%。
劉啟指出,陷入清盤危機中的基金實際上很容易陷入到死迴圈中,一方面基民因業績不佳紛紛贖回基金,基金操盤手為了應對大額贖回可能會被迫賣出重倉股,而這又可能會造成基金的凈值進一步下跌……因此,暫停基金的大額申贖或許是比較實用的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去年基金的年報,在權益類混合型基金存在清盤風險的基金中,益民核心增長和東吳新經濟還不是規模最小的基金,銀華盛世精選和中信建投睿利兩隻産品均成立於2016年12月,如今規模分別為0.2175億、0.4776億;而規模最小的國金鑫新規模只有470萬元。
不過,綜合記者的採訪和查閱年報,每一隻面臨清盤危機權益類基金的背後,所折射出的問題或許都與公司投研實力不濟息息相關,反映的是整個團隊水準的低下。以東吳基金為例,去年五月份時,該公司一度面臨5隻基金跌破清盤線,首當其衝的原因就是基金經理欠缺操盤經驗,彼時徐嶒只是一位僅僅擁有不到一年基金管理經驗的新手,但他一人卻管理了三隻基金。
而經歷了去年下半年的不懈努力,截至去年年底,東吳新經濟成為該公司唯一一隻可能面臨清盤風險的基金,例如東吳內需增長的規模已經回升至1.13億份,東吳新産業精選的規模回升至0.95億份。不過,東吳旗下尚有兩隻量化基金也同樣面臨著清盤危機,東吳安鑫量化的規模為0.32億份,東吳阿爾法的規模為0.35億份。
對於潛在的清盤潮涌,坊間也有另一種觀點針鋒相對:“在當前的市場環境和監管背景下,公募基金髮行已經明顯加快,迷你基金的殼資源價值正在下降。迷你基金死扛式的存在是對市場資源的浪費,更是對市場系統效率的損耗,無論從市場還是從監管角度看,加速迷你基金出清將是未來趨勢。”
那麼,2017年究竟會有多少只基金清盤,公募基金最終全年“凈發行”基金會定格在多少只上?我們姑且拭目以待吧!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