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多年浸淫A股市場的基金經理而言,每一輪快速急促的牛熊市後,都會有一段漫長而煎熬的“震蕩市”,而如何在震蕩市中“防守反擊”,則考驗著每一位基金經理的市場生存能力。
截至6月24日記者發稿,上證指數、深證指數、中小板指、創業板指年內跌幅分別為19.26%、20.02%、20.77%和22.03%。不過,指數大部分跌幅歸於年初的“熔斷”,而從1月下旬至今,市場已經在3000點上下橫盤了近5個月。
“你覺得趨勢來了剛加倉,就見頂了;而當你絕望時剛減倉,卻又漲上去了……”一位資深公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震蕩市最大的特徵是,指數維持在一個十分狹窄的空間,市場操作的難度也加大了。
不過,震蕩市下仍有適合基金經理的生存策略。上證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主流的三類策略為——“擇時派”,波段操作為主;“成長派”,于逆勢中尋找“白馬股”;定增道,“折價買股”搶佔先機,以時間換空間。
擇時派:波段操作為主
“只有在退潮時,才知道誰是裸泳者!”用這句投資名言回顧2015年至今的國內A股市場再合適不過。時隔一年,上證指數再次回到3000點附近,但投資人卻經歷了大喜大悲的“冰火兩重天”。對於基金管理人而言,更是如此。
來自Wind資訊數據顯示,有可比數據的494隻偏股混合型基金中,自5178點以來平均最大回撤達到46.93%,有413隻基金凈值最大回撤超過40%,佔比達到83.60%,偏股混合型基金經歷了一次名副其實的“回撤潮”。
相比公募基金,陽光私募的成績也好不到哪去。據格上理財統計,2015年6月15日至今,共有2249隻私募基金清盤,仍公佈凈值的私募基金僅2782隻。其中,僅598隻基金取得正收益;2182隻基金收益為負,平均跌幅為19.82%。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成立時間越久,基金管理人經歷市場考驗越多,其投資理念、風控體系更加成熟,核心團隊也更穩定,存活及抗壓能力更強,這在公募管理人和私募管理人身上有同樣體現。
老陳是記者長期跟蹤的一位私募管理人。他進入私募圈近十年,後創業做私募也有五六年。去年牛市上半場,他就覺察到市場估值泡沫較大,在4000點後逐步減倉,儘管未能吃到最後一波上漲,但基本保住了勝利的果實。
去年六七月份市場暴跌,此時已“輕倉”的老陳未能頂住誘惑,還是殺進去了一些籌碼,但由於倉位不重,隨後市場進一步下跌,老陳順勢加倉,在隨後的反彈中他再次“成功出逃”。
相比倉位十分靈活的私募,公募基金在倉位上的騰挪空間相對有限,但若善於把握擇時,也能降低回撤比例。事實上,過去一年取得“正收益”的混合型基金亦有不少,這類基金在市場最瘋狂的時候及時減倉,鎖定收益。
早在去年5月,興業全球(340006,基金吧)基金就已開始逐步降低股票倉位,使其躲過了6月到7月初的第一波殺跌,到三季度指數跌至較低位置時又加倉,也分享了股市大跌後最大一波反彈,2015年全年獲得超過100%的凈值增長率。
以興全輕資産基金為例,這只成立於2012年4月的混合型基金,在2014年12月由謝治宇擔任基金經理後,總體採取了“謹慎建倉”的策略。時隔一年,該基金最大回撤只有30%,遠遠跑贏同期平均回撤。
“這類基金躲過股市大跌依靠的是較強的選時能力,也有依靠較強的選股能力跑贏市場,這些基金管理人大多是在持有的股票估值達到高點時果斷減倉,而非等到進入下降通道時再進行被動的調倉減倉動作。”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分析稱。
相較于之前牛市中不少基金遭遇市場大幅回調、無法及時降低倉位的不利情況,一批旗下運作時間比較久的老基金,卻經受住了考驗,一定程度上也驗證了這些基金背後的管理者對於市場的判斷力和敏銳度。
回顧一年來部分基金經理的沉浮啟示,上述人士總結稱:一方面,部分新機構策略相對單一,多為股票策略;另一方面,這些基金管理人多為“新管理人”,在投資策略及風控方面尚不完善,難免會面臨折戟沉沙的局面。
成長派:尋找逆勢“白馬股”
即便是再弱的市場,仍有結構性行情可以去參與,這已成為大多數公募基金和部分陽光私募的普遍共識。
“産業週期十年一片天,震蕩階段孕育未來牛市主導産業!”談及目前的市場,海通證券分析師荀玉根斷言,宏觀視角對比歷史,當前處於“震蕩市”階段,而震蕩市中盈利增長對衝估值下移,結構勝於擇時。
在荀玉根看來,如果將單邊上漲定義為牛市,單邊下跌定義為熊市,區間波動定義為震蕩市,那麼自1991年以來A股走勢,基本上是“牛市-熊市-震蕩市”週期不斷交替的過程,而每輪熊市後都經歷一個漫長的震蕩築底過程。
目前流動性環境偏中性,當前去産能、去杠桿階段經濟增長將保持L型,此時,“業績為王”更能獲得基金經理的芳心,例如食品飲料、家電等,高景氣成長如智慧製造中的新能源、智慧汽車等中更容易出現“白馬股”。
白酒行業是今年較少實現“正收益”的行業之一。正是得益於提前佈局白酒股在內的價值型消費,星石投資的産品跌幅遠低於同期市場跌幅,其中,星石1期跌幅為9.44%,同期滬深300下跌15.05%。
“2015年下半年就開始逐漸佈局白酒行業,隨著白酒行業的長期供需面改善,也不斷增加對該行業的投資。”星石投資總裁楊玲稱,敢於重倉是基於他們對行業的基本面持續跟蹤,發現白酒行業的基本面逐漸出現了供需的拐點。
在楊玲看來,在經歷了3年多的寒冬後,白酒廠商去年三季度凈利潤重回“正增長”。她認為,這是行業市場化去産能、去庫存後迎來的長期供需拐點,未來行業將保持復蘇趨勢,且這種復蘇是行業內生的、可持續的。
據記者了解,包括星石投資在內的多傢俬募,都在去年下半年開始佈局大消費板塊。以白酒為代表的食品飲料行業一直是星石投資的最重倉行業,伴隨白酒股的持續上漲,星石投資也在震蕩市中取得了超過30%的收益。
朱雀投資高級合夥人、投資副總監張延鵬也持相似觀點——從消費板塊表現來看,諸如食品飲料、家電等“高景氣度”行業市場表現明顯更好,在市場風險偏好有所下降的情形下,顯示出了一定的資金抱團效應。
白馬股逆襲也有章可循。張延鵬注意到,儘管CPI數據顯示通脹壓力不大,但從微觀調研看,大宗商品的反彈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一些産品的成本。從歷史經驗看,價格上漲往往預示著行業景氣的逐步恢復,未來他們也將持續跟蹤。
“未來一個月,我們將關注企業陸續披露的半年報情況,關注各個細分行業層面景氣變化以及企業經營方面的變化,關注結構性機會,通過近期的持續調研,認為各個消費子行業維持了穩定的局面。”張延鵬對消費板塊持續增長很有信心。
如何捕捉“白馬股+高成長股”?荀玉根給出的建議是,存量博弈的震蕩市中建議以20-30倍PE的白馬成長股為底倉持有,如食品飲料、家電等,30-50倍PE的高成長股波段操作,如代表智慧製造的新能源汽車/智慧汽車、電子製造等。
之所以堅定看好新能源汽車板塊,荀玉根判斷的邏輯是,未來1-2年內新的技術有可能再度爆發一輪創新高潮,而最具可能的方向則是智慧製造領域,如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智慧汽車、電子製造、智慧家居等産業。
定增道:“折價買股”佔先機
A股震蕩行情下,市場前景撲朔迷離,投資人對“確定性”也更為關切。而此時,參與“折價優勢”的定增項目,正成為基金經理的不二選擇——“折價”提供了一定的“安全邊際”,而一旦市場走好,定增基金又能獲得超額收益。
“市場上有一個規律:牛市股票,弱市定增。”北京和聚投資合夥人、定增業務總監吉路總結稱。目前,大盤重回3000點以下,估值風險得到很大程度釋放,發行價格也較市價有一定的折扣,因此選擇此時參與定增有一定的安全邊際。
之所以在當前震蕩市參與定增,吉路認為這是一種“風險相對較低,收益相對較高”的時點。事實上,作為股權融資的主要方式之一,包括和聚投資在內的許多投資機構,都在戰略佈局上積極參與了定增投資。
在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時,銀華鑫銳定增基金擬任基金經理王鑫剛也持相似觀點——“當大盤點位較低時,定增盈利概率較高”。歷史數據顯示,大盤在2500至3000點左右,定增最大收益率達到1563.40%,平均收益40.93%。
定增基金賺什麼錢?王鑫剛認為,定增基金可以賺“三道錢”——第一是賺“大擇時”的錢;第二是賺價值投資(阿爾法)的錢;第三是賺估值(貝塔)的錢。其中,三道錢中最核心的是第一道錢,其他兩道錢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5月30日,由張勳擔綱的泰達宏利增利靈活配置定期開放混合型基金正式發行。談及定增基金的發行時機,張勳稱,其實該産品早在一年前就已設計出來了,考慮到當時市場點位過高,直到現在才開始發行。
面對數以千計的上市公司並購標的,如何選擇定增標的也大有學問。張勳稱,他們遵循三個原則:業績、景氣度、科技含量——即首選業績增長較好的公司;其次,挑選一些行業景氣度較高的上市公司;三是看科技,如智慧駕駛板塊。
如何甄選定增項目?吉路認為對定增項目要做具體分析,對於受市場情緒影響的錯殺股票,倒挂存在投資機會,而對於個別沒有實質業績增長的“倒挂”,要儘量回避,他們會在倒挂中尋找處在價值洼地的優質項目進行投資。
“在選擇主題投資標的時,股票基金與定增基金的運作方法不一樣,這完全是不同的兩種玩法。”王鑫剛坦言,因為持有的週期不同,可能會導致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所以他們不太會強調追求“風口”行業的問題。
談及下半年市場,王鑫剛坦陳“比較難做”,自開年以來,市場情緒變得比較快,但波動幅度也在逐漸收斂。他判斷,下半年市場總體大漲或大跌的可能性都不大,而在這樣一個格局下,行業輪轉是關鍵,很考驗基金經理。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