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隨著大資管行業蓬勃發展,人才流動變得十分頻繁,“公奔私”成了一股潮流,2015年基金公司離任的基金經理數量歷史性超過了300人,其中多數轉向了私募新戰場。
人才流失一直是公募行業的一大痛點,銀河基金即是一個鮮活的例子。隨著2015年總經理、紀委書記和六位基金經理相繼離職,投資業績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業績下滑
2016年5月13日,一家名為上海璐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基金業協會獲得備案登記。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備案資訊後發現,儘管目前僅有5名員工,但這家新晉陽光私募的來頭著實不小,法人代表兼執行董事為銀河基金前總經理尤象都,副總為銀河基金前紀委書記畢亞平。
過往從業經歷顯示,尤象都是“銀河系”一位元老級員工,2000年6月加入銀河證券任職投行部,11月任職總裁辦,2007年1月擔任銀河證券總裁辦公室副主任,2007年9月~2010年6月調任銀河金控戰略發展部任執行總經理,隨後調任銀河基金,先後擔任副總經理、總經理。
在2015年8月18日辭去銀河基金職務後,尤象都快速轉型,4個月後創辦陽光私募,成為一家註冊資本1000萬的私募股權基金的法人代表。
在尤象都這位銀河基金前“掌門人”離職前,銀河基金原“投研一哥”、投資部副總監成勝先行出走,成勝於2015年5月22日離職,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于2015年6月17日成立私募基金浙江涌悅資産管理有限公司,先後發行了三期産品。
成勝離職之後,銀河基金又有索峰、周珊珊、孫偉倉、王培、徐小勇5位基金經理離職。大量基金經理離職,新鮮血液又一時間供給不上,銀河基金公司普遍出現了一位基金經理管理多只基金的情況。截至目前,銀行基金僅有11位基金經理,但基金數量卻多達50隻(A、B、C類別分開統計),這意味著平均一個基金要管理4隻以上基金。
人才的流失也給銀河基金的發展帶來了一道傷。一年前,銀河基金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講述了這家公司當時的輝煌,投研團隊穩定,業績位列行業先列,明星基金經理成勝管理的兩隻偏股型基金的長期業績均位列行業前三。
然而,一年後的今天,銀河基金的投資業績遭遇了坍塌。成勝時期曾經多只風光無限的基金,如今紛紛踏錯節奏,位列同類後列。
據Wind資訊統計,銀河主題策略基金在成勝管理的2年7個月時間裏(2012年9月21日-2015年5月22日),累計取得了475%的回報,在同類392隻基金中排名第2。成勝離職之後,該基金遭遇了兩次換將,先是王培在接棒成勝管理的近9個月時間業績大幅下滑,同類排名跌到209位(460隻基金),勉強擠進了前50%。2016年2月,王培離任由基金經理張揚接任,自那以後,基金業績遭遇坍塌,在同類484隻基金中僅排在415位。短短一年時間裏,銀河主題策略基金業績由前三跌到了後15%。
其他多只基金的業績排名也相對靠後。銀河轉型增長在2015年5月12日成立以來,業績在347隻同類基金中排名311位。銀河消費驅動在基金經理盧軼喬于2012年12月21日接手以來,在398隻基金中排名249位。
整體而言,在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中,銀河基金旗下鮮有基金能排在行業前50%。
公募人才困境
人才流失儘管給多數公募基金帶來了成長的煩惱,但也有些基金公司出現了逆週期發展。與銀河基金的情況相同,匯添富也遭遇了“將帥離職”離職風波,原掌門人林利軍投奔股權私募基金,原明星基金經理齊東超成立私募基金主攻二級市場。
原本外界預期匯添富基金很快將走下坡路,但事實絕非如此。
齊東超管理過幾隻基金在他出走後,並未表現出走弱的趨勢,相反還出現了相對大盤更多的超額收益,其他多只基金同樣表現不俗。據銀河證券統計,截至2015年末,匯添富在前15大基金公司中,權益類基金業績排名第一。
有熟悉匯添富基金的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林利軍離職之前,已經把匯添富搭好框架,整個投研體系已經比較健全,一個明星基金或者分管領導的出走,根本不會對它的業績構成較大的壓力。
與匯添富類似,富國基金遭遇刁羽等明星基金出走的同時,業績也出現了上升,2015年在15大基金公司的投資業績僅次於匯添富。
在業內人士看來,公募人士離職最根本的原因是激勵機制的缺失。作為應對策略,多家公司推出了事業部制和股權激勵等多項措施,並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中歐基金事業部顯現效果,最近兩年從一家小型公司一躍成為大中型基金;前海開源從一家出道不久的公司很快被業內所熟識。
但公募無論如何改革,與私募仍有差異化之處。“關鍵是看個人如何取捨。”上海一家公募基金經理對本報稱,基金經理去私募更像是在創業,很大一部分知更傾向成為掌門人,而不是在挂靠別人平臺上做投資,公募則正好相反。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