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熊市中缺乏對衝機制 提酬類公募産品降溫

  • 發佈時間:2016-04-13 07:48: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記者獲悉,提取業績報酬的公募基金正在變成稀有“物種”。這類倣私募機制的産品曾被看作是公募留住人才的創新之舉,在2014年-2015年的牛市中誕生多只,但是近來業內人士透露,這類産品的推出越來越難,原因可能是由於在熊市中缺乏對衝機制,提酬加重了凈值下跌,引發較大爭議。

  熊市提取業績報酬引爭議

  據悉,提取業績報酬型的公募基金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成立只數越來越少。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和北京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人士均向記者透露,去年8-9月他們分別申報了一隻提取業績報酬的基金産品,迄今都沒有獲批。最晚獲批的一隻産品,是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在今年發行的一隻混合型基金,該基金早在2015年春節就已經申報,于去年11月獲批。

  業內人士認為,多數提取業績報酬的基金都是採用定期開放的形式,部分在去年5月底開放後,在6月份大跌中正處於封閉期,投資者無法贖回,引發投資者負面情緒。另有部分産品在遭遇了去年8月份近20%的跌幅之後,馬上又提取業績報酬,導致凈值跌幅慘烈。“雖然按合同約定,業績報酬的提取屬於合法行為,但是公募不同於私募,面向公眾,輿論影響大,所以是否適合大眾還值得商榷。”一位管理這類産品的基金經理表示。

  一位基金産品研究人士在接受其他媒體報道時表示,這類産品剝奪了投資者擇時的可能性和靈活性,尤其在市場急劇波動時,定期開放約束了投資者及時止盈或止損。多位基金經理認為,這類産品短期內或難以再現市場。

  記者從接近監管層人士處獲悉,監管層確實對此類産品的態度比較慎重,但是也沒有明確表示暫停審批。

  適合有對衝機制的産品

  提取業績報酬曾是私募和專戶的“專利”,公募産品提取業績報酬,相當於在公募平臺上實現私募機制,一度被看作是“創新”之舉,有利於激勵公募基金經理努力創造收益,減少“公奔私”。這類産品主要是在2014年到2015年的牛市中涌現。較早的是2014年5月嘉實基金(部落格,微網志)發行的“嘉實對衝定期混合基金”,該基金規定基本管理費為1%,附加管理費為10%,其中,10%的業績報酬提取標準按照“新高法”提取。其後,博時、中郵、銀華、南方、富國、中歐等基金公司均發行了此類産品,目前市場上已有十幾隻。

  某公募基金公司投資總監透露,早在2013年,就有基金公司申報提取業績報酬的産品,但最終沒有獲批,原因就是擔心在大跌中沒有對衝機制。“後來遇上牛市,申報的這類産品越來越多,加上確實牛市裏基金經理流失嚴重,所以有所放開。”這位投資總監説,“從嘉實基金獲批的首只産品來看,確實是一隻對衝基金。”

  不過也有研究人士認為,定期開放引發的申贖靈活性問題可能不是主因。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部落格,微網志)認為,監管層可能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同一基金經理如果既管理收取業績報酬的産品,也管理不收取業績報酬的産品,可能會導致不公平的現象出現,例如在牛市裏,基金經理會傾注更多的精力在可以提取業績報酬的産品上;其次,部分之前有業績報酬的産品,業績表現一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