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新生代小基金公司逆襲之路:激進趕超與成長悖論

  • 發佈時間:2016-02-24 09: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回望過往數年,基金行業風雲變幻,適者生存,而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和各路股東資本的攪局,每年基金排行榜名目的更疊也更為迅速——一批安於現狀的老面孔跌出榜單,又有一批創新者殺入。

  無論是天弘基金網際網路金融風口華麗逆襲,還是民生加銀借基金子公司“彎道超車”,幾年前,一眾小型基金公司,窮則思變,改變了基金行業的競爭格局,也成為後來者紛紛效倣的楷模。而在身後,一批更新更小的新生代基金公司,正激情趕超,奔走在逆襲之路上。

  作為基金業的“後來者”,他們沒有品牌渠道的先發優勢,也沒有強大的股東背景,但他們卻擁有更具競爭力的機制和人才,或發力定增市場,或專注新三板,或精耕主題基金抑或大數據基金。路徑不一,但都不甘落伍,試圖趕超。

  不過,在部分風格激進的新生代基金公司上演“激情與速度”的同時,由擴張帶來的成本掣肘與投資風險也在劇增,尤其是在當下複雜多變的環境下,如何平衡成長速度與回撤尺度,也著實考驗著這些基金管理人的智慧。

  夾縫中成長與趕超

  一年前,在北京市某區任職公務員的劉穎,加盟了剛成立一年的九泰基金市場部,這家位於北京金融街(000402,股吧)金澤大廈並不起眼的基金公司,成立於2014年7月,註冊資本僅2億元,被視為首家PE投資管理機構發起設立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這家九鼎係的創業型基金公司,自誕生之日起就立志走一條不同其他基金公司的差異化路徑——專註定增市場和新三板市場。

  早劉穎一年加盟這家基金的九泰定增基金的基金經理劉開運,曾在九鼎投資工作多年,在他看來,九泰參與定增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其股東九鼎投資擁有豐富的項目儲備與資本運作能力,這些資源儲備是其與上市公司合作的重要籌碼。

  “與其他公募基金不同,我們以一級市場眼光和心態做市場,更在乎公司的內在價值,並不太在意股價波動。”劉開運如是説。過去一年間,記者與九泰基金經理的數次對話,都安排在開盤時間,面對股價巨幅波動,他們大都無暇關注,淡定從容。

  面對二級市場的巨幅波動,這些沒有先發優勢,亦沒有強大股東背景的新生代基金公司,尋找到一條迥異與其他基金的路徑。例如,最近兩年,不少基金公司紛紛成立新三板事業部等創新業務部,將目光投向新三板或“一級半”的定增市場。

  上證報記者梳理髮現,天弘基金、萬家基金財通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均成立了專門的新三板事業部或股權投資部,過去一兩年他們在新三板或定增市場佈局獲益,成為二級市場投資基金之外的新的增長點。

  不久前,天弘基金旗下全資子公司天弘創新資産管理有限公司首個醫藥股權投資項目——雲南維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登陸新三板。自2015年7月天弘創新入股維和藥業,到維和藥業成功登陸新三板,前後僅歷時4個月。

  “新三板在註冊制臨近的情況下,5000多家掛牌標的中,存在一大批優質潛力上市企業,在未來有望充分受益。”天弘基金李韻煒認為,隨著2016年註冊制即將推出,三板、創業板、戰略新興板未來將産生優質企業爭奪戰。

  除佈局新三板、定增基金等創新業務外,借助網際網路技術和股東資本的力量,不少機制靈活的基金公司,也紛紛成立類似影視、養老等主題型基金,或與大數據平臺合作,推出更吸引眼球的大數據基金。

  其中,尤其以影視基金最為火爆,據記者調查,保守估計目前至少有20多家影視專業基金,其中不乏公募的身影,他們手持重金,四處打探項目,遇到好項目一哄而上,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令一些理智的投資機構望而生畏,退而遠之。

  新生代基金的成長悖論

  “去年上半年,我們最高規模到了400多億,現在是200多億!”去年年底的一場基金行銷研討會上,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基金同行,前海開源基金首席市場官張大偉如是坦誠自家的“回撤之苦”。

  作為一家成立剛滿三年的新生代基金公司,前海開源基金註冊地位於國家金融創新合作區——深圳前海,享有“特區中的特區”的區位優勢和金融創新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以及其他基金公司不可比擬的機制與人才優勢。

  在張大偉看來,前海開源基金規模的大幅回撤,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打新基金,去年打新暫停基金贖回影響較大;二是他們平臺上也有分級基金,在巨幅下跌後,場內客戶階段性贖回。

  如同其他新生代基金公司,在股東訴求和客戶利益的雙重壓力下,他們不得不逼迫自己走上一條加速度的追趕之路。面對去年上半年的“快牛”,他們紛紛加快新産品步伐,募資規模一躍百億、數百億,但管理風險也不期而遇。

  在上半年短短6個月時間,前海開源就新發了16支公募基金,總記錄募集規模是134億。而北京另一家成立於2010年的基金,目前管理22隻産品,其中16隻成立於2015年,但經歷大幅回撤後,多數凈值跌至0.85至1之間。

  基金公司緣何如此膜拜速度與激情?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解釋稱,就打新基金而言,市場留給基金公司迅速做大規模的時間窗口就兩三個月,一旦錯過機會,恐怕要等待下一波牛市才能實現趕超。

  “趁著行情好,多發些産品,儘量將規模做上去,這樣即便熊市來了,靠管理費才能撐幾年。”去年四五月間,北京一家成立不足三年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告訴記者,目前這家公司管理規模已比峰值縮水了近半,但仍遠遠高於牛市啟動之初。

  在股市由牛轉熊之際,不少佈局二級市場的基金管理人正收縮戰線,做好了過冬禦寒準備。不過,當下專注于新三板市場的基金管理人心態則似乎仍處於“盛夏”,儘管他們大多尚未盈利,仍處於跑馬圈地階段,但其操作更為激進。

  據業內人士透露,不少激進的新生代基金公司,為擴大新三板市場份額,早在去年年底,就制定了瘋狂的擴張計劃,並大肆招兵買馬,希望在2016年將專職投資團隊擴大至100人,涵蓋TMT、醫藥、消費、能源、先進製造等五大行業。

  “儘管我們現在還沒有盈利,但我們在投資股份數量和投資金額上,已經領先同行,且有幾家公司已列入IPO名單。”某佈局新三板市場的基金客戶經理稱,他們現在的工作激情十分高漲,全然沒有二級市場的熊市思維。

  不過,新生代基金公司上演的“激情與速度”亦是一把雙刃劍,由擴張帶來的成本掣肘與投資風險也在劇增,尤其是在當下複雜多變的環境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