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規模超8萬億創新高 去年整體凈收益超三成
- 發佈時間:2016-01-04 09:3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田燕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裏,A股走勢可謂步步驚心,主投二級市場的公募基金凈值也是上下翻飛,不過整體來看公募基金在資本市場的大潮中表現得較好,去年整體凈收益超過三成,大幅跑贏指數。
鏡鑒過往,燭照未來,本報梳理了去年公募基金的五大關鍵詞,讓投資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去年一年公募基金的表現。站在這個辭舊迎新的節點,公募基金依然是承載大眾理財的一種重要工具,希望2016年的表現會更好。
關鍵詞一:規模激增
根據天相投顧統計顯示,2015年底各類基金總凈值規模達到8.4萬億元,創出歷史新高,年度增幅達85.27%。基金公司在最後一個月打響衝規模大戰,使得當月公募規模激增1.2萬億元之巨。
點評:推動基金規模迅猛增長的動力來自幾個方面:一是貨幣市場基金的爆髮式增長,貨幣基金規模從2014年底只有20863億元,到2015年11月底則達到34825億元,增長13962億元,貢獻了2015年基金規模增量的一半;12月底,這一數字已改寫為44822億元,單月增長1萬億元以上。根據統計,2015年新成立基金802隻,合計首發規模1.62萬億元,雙雙創出歷史新高,分別比2014年增長1.33倍和3倍,首發規模超過了2012年到2014年3年的總和。
關鍵詞二:三甲暴賺
公募基金在2015年得以大發展,和基金的賺錢效應不無關係。根據最新的基金排名榜單顯示,去年易方達新興成長最後時刻實現大逆襲,成功登頂冠軍寶座,收益率高達171.78%;排在第二名的是富國低碳環保,收益率為168.56%;第三名則是新華行業靈活配置,收益率160.26%。
點評:據了解,易方達新興成長效倣當年奪冠的華夏大盤精選,自年初便實施了暫停申購措施,中間一度開放大額申購又快速關閉。此前,最著名的關閉申購基金是華夏大盤精選。2007年1月19日,時任基金經理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關閉申購,並最終以226.24%的收益率奪得當年冠軍,但關閉申購保業績的做法受到市場質疑。
關鍵詞三:折算
去年是分級基金髮展元年。由於市場的大幅波動,讓分級基金享盡恩寵,也一度被打入冷宮。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折算造成的。
去年上半年,基金公司借助市場走牛大量發行分級基金,股票分級基金數量和規模大幅增長——在滬指5000點時,分級基金規模達到約4000億元,相比2014年翻了四番。分級基金也頻頻上折,不少基金甚至上折了兩三次,其中個別杠桿B的凈值一下子漲了400%。巨大的賺錢效應,讓投資者對於杠桿基金趨之若鶩。但好景不長,隨著6月15日大調整的到來,股票分級基金凈值和價格大幅殺跌。由於在下跌過程中,杠桿比例不斷加大,投資者損失慘重。特別是三季度,市場多次出現千股跌停的慘劇,持有分級B的投資者因為杠桿,遭遇價格連續跌停無法賣出,臨近下折買入的投資者,一夜間遭受巨大的損失。
點評:下折潮將分級基金快速發展過程中掩蓋的諸多問題和風險進行了集中暴露,使不少投資者視分級基金為洪水猛獸。證監會于8月21日宣佈,分級基金機制比較複雜,普通投資者不易理解。證監會暫緩此類産品的註冊工作,相關部門也在研究有關政策。不過直至現在還沒有定論。
關鍵詞四:互認
低成本投資港股的時代,終於在2015年底實現。去年5月22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就開展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工作簽署合作備忘錄,同時發佈《內地香港互認基金管理暫行規定》,自7月1日起施行。12月1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公佈了首批註冊基金名單,這意味著內地個人投資者將很快在更低的門檻下實現跨境投資。根據中國證監會資訊,首批共有7隻內地與香港互認基金出爐,其中3隻北上4隻南下,單向規模都在170億左右,兌現了年內開通基金互認的預期。
點評:業內專家紛紛表示高度看好互認基金的投資價值,與滬港通50萬元、外幣銀行理財100萬元的“高起點”相比,“北上”基金大幅降低了出海投資門檻,甚至有“北上”基金産品投資起點僅為10元。不過,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內地投資者若要購買香港互認基金,還是需要單獨開立賬戶。
關鍵詞五:上市
基金公司上市的問題也終於在去年成行。2015年11月24日,中郵基金登陸新三板,首家公募基金掛牌成功。儘管中郵基金以協議方式掛牌,且目前尚無在外可流通股份,但仍然引起市場強烈關注。根據公開轉讓説明書,中郵基金于2006年2月13日獲批成立,目前的股權結構為首創證券出資1.41億元,佔比47%;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出資8700萬元,佔比29%;三井住友銀行出資7200萬元,佔比24%。2015年3月20日,中郵基金股東大會提出變更股份有限公司,8月6日完成變更,再到最終掛牌上市,前後僅花費8個月時間,不可謂不迅速。
點評:2015年基金爆髮式增長,私募基金申請公募牌照也出現加速現象,多傢俬募基金公司亮相新三板,使得整個基金行業波瀾壯闊地向前發展。但與此同時,基金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等受到懲罰,行業監管收緊,漸漸由“草莽生長時代”轉向“正規軍”作戰。
關鍵詞六:清盤
2014年基金業首次出現公募基金清盤現象,2015年,伴隨基金大擴容和基金産品數量猛增,公募基金的分化越來越嚴重,強者恒強,而弱者的規模則不斷縮水,一些基金的規模甚至只有幾千萬,淪為一個“空殼”。在基金註冊制的背景下,這些殼資源基本上沒有價值,不管對個人投資者還是基金公司都是一種負擔。因此,2015年共有30隻公募基金終止合同,遭遇清算,清盤率達到了1.58%。從清盤的基金類型看,短期理財債基、定期開放債基、貨幣基金成為清盤的主要産品。
點評:某公募基金負責人表示,業內對公募基金清盤的看法偏向正面,在市場化運作的前提下,剝離壞資産、無需顧及産品線豐富的虛名,這本身並不是壞事。對基金公司而言,這類迷你基金繼續存續,只會讓基金公司倒貼更多的錢進去,所以沒有必要讓這塊業務持續虧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