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盛基金奪冠路頹勢難掩:老十家中墊底實力受質疑
- 發佈時間:2015-12-25 08:37:58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田燕
還有5個交易日,2015年度偏股基金收益榜冠軍即將揭曉,眼下長盛基金旗下長盛電子資訊主題憑藉超161%的高收益名列前茅,成為偏股基金冠軍有力競爭者。不過這依然無法掩飾長盛基金整體發展步伐的緩慢,近期有業內人士對長盛電子資訊主題基金經理真正的投研實力提出質疑。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長盛基金日漸沒落,年終能否一舉奪得年度冠軍助其崛起,成為新的看點。
實力受質疑
一直未顯山露水的長盛基金在年底前驚艷了一把,今年收益高達161.04%。讓人讚嘆的是,長盛電子資訊基金經理對極端市場行情準確的預判,在“股災”前夕空倉躲避了下跌行情。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6月15日至9月7日市場巨震期間,長盛電子資訊主題的凈值波動平靜如水,一直在1.782-1.778元之間微動。
不過,對於股災前夕長盛電子資訊主題混合的精準減倉,日前也有部分市場人士提出了質疑,認為該基金經理實際上僅是被動“空倉”。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長盛電子資訊主題突然有一筆大資金進入,規模從一季度末的0.22億元突增至二季度末的28.94億元,但這筆鉅額資金中26.6億元用於買入返售金融資産,股票投資市值僅為0.25億元;三季度末,基金資産凈值重新回落到2.61億元,該基金買入返售金融資産一項變為零,銀行存款為0.48億元,股票投資市值上升到2.07億元。
也就是説,該基金在股市巨震期間保持極低倉位是“被動”的結果,是由鉅額資金所購買返售金融資産的到期期限決定的。“上述説法也不是沒有可能,但並不是絕對的。”對此質疑的一位接近長盛基金內部的相關人士坦言。長盛電子資訊主題基金趙宏宇曾指出,“出於對市場的把握,分批減過兩次倉位,選擇在6月12日最後完成全部清倉,自己大膽做了一次,後來也是市場證明了這個時點非常精準,也有運氣的成分”。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除了長盛電子資訊在二季度大筆資金買入返售金融資産外,同為趙宏宇、楊衡管理的長盛戰略新興産業也出現二季度鉅額資金涌入,大部分資金用於買入返售金融資産的現象。不過,從操作風格上看,該基金卻與長盛電子資訊主題大不相同,二季度至四季度以來一直處於低倉狀態,並沒有如長盛電子資訊一般四季度選擇加倉抄底。
“老十家”中墊底
1999年3月成立的長盛基金,是公募基金業最早誕生的前十家基金公司之一,雖然長盛基金在業內資歷較深,但規模卻一直難以做大,這恐怕是長盛最感到辛酸之事。隨著近幾年來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突飛猛進,長盛基金更是被甩在人後,資管規模排名也逐年下滑。
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長盛基金規模僅有262億元,在可比的101家基金公司中排到了第48位,對比其他“老十家”基金公司的發展狀況,長盛基金淪為了墊底者。數據顯示,華夏、嘉實、南方基金早已穩坐公募基金規模榜單第一階梯,規模均已超2700億元。富國、博時、銀華、華安、鵬華、大成則在公募基金規模榜單前20名之列,資産管理規模已超千億元,僅有長盛基金規模排名下滑至40名開外。
事實上,長盛基金也曾有過輝煌時期。2009年上半年公司管理規模曾超千億元,在眾多基金公司中脫穎而出,但好景不長的是2009年底長盛基金規模又大幅縮水至647.66億元。自此長盛基金走上了規模不斷瘦身的道路。
2010年,長盛基金規模再度縮水至412.24億元,2012年僅剩356.52億元,2013年、2014年期間長盛基金雖憑藉主題基金投研業績的提高,規模有所上升,但相較其他“老十家”基金公司的增長步伐,依然十分緩慢。數據顯示,2013年底長盛基金規模增長至372.48億元、2014年底規模為434.29億元。而今年三季度股災“余震”的衝擊下,長盛基金規模又“一夜回到解放前”般地萎縮至300億元以下。
迷你基金拖累
事實上,長盛旗下迷你基金眾多的現象也間接拖累了公司整體規模擴張的步伐。今年該公司一口氣清盤了4隻“迷你基金”,分別有長盛添利30天理財債基、長盛添利60天理財債基、長盛季季紅1年期定期開放債基和長盛上證市值百強ETF,在業內人士看來,長盛基金不得不表現出壯士斷腕的決心。
從長盛基金清盤的産品類型中可以發現,短期理財債基、定期開放債基等已淪為雞肋。數據顯示,長盛添利30天理財債基截至其清盤前規模僅剩0.1億元,長盛添利60天理財和長盛季季紅1年定期開放債基清盤前規模也分別僅有0.18億元和0.4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4月成立的長盛上證市值百強ETF運作剛剛兩年半即慘遭清盤命運。數據顯示,該基金初始募集資金也曾達到6.23億元,但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基金規模已萎縮至0.2億元,清盤前資産規模僅剩0.11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長盛基金歷來不缺少“迷你基金”,近年來除了通過清盤的方式將迷你基金清理外,長盛基金也是對迷你基金進行轉型的積極分子。如2013年12月長盛同祥泛資源主題基金就轉型為長盛戰略新興産業靈活配置基金。2014年5月長盛上證市值百強聯接基金也轉型為長盛電子資訊主題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長盛基金對於不少迷你基金已經進行了清盤和轉型,但旗下規模低於1億元的産品依然不少。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長盛基金旗下低於1億元的産品還多達10隻,佔到該公司基金總數量的23%。
“長盛旗下迷你基金扎堆的現象説明瞭該公司在投研管理和持續行銷能力上較弱,難以依靠自身的實力有效抵禦市場大環境的衝擊,致使其整體發展腳步緩慢。”北京一位基金分析師指出。
投研捉襟見肘
除了近些年來受到迷你基金拖累外,長盛基金旗下投研人才的捉襟見肘,也讓該公司有些力不從心,隨著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流失,長盛基金投研團隊“一拖多”現象嚴重。
晨星基金數據顯示,長盛基金旗下有16位基金經理,在“老十家”基金公司中人數最少。其中偏股型基金經理中馮雨生管理著長盛滬深300、長盛高端裝備製造、長盛成長價值等6隻權益類産品。基金經理王超、楊衡等管理的産品數量也多達4隻。值得一提的是,剛剛擔任基金經理一職僅有一年多的劉旭明,也被委以重任管理長盛同益成長回報、長盛生態環境主題、長盛養老健康産業、長盛轉型升級4隻主題基金。
從累計公募任職時間來看,長盛基金“菜鳥”操盤手扎堆。其中,黃成揚、馬文祥、趙楠、段鵬、李琪等7位基金經理公募任職時間均未到兩年。另外,從擔任基金經理的任職時間看,長盛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時間僅有一年239天,也就是説大部分基金經理管理産品的時間並不長。
新手扎堆的根結在於老人的不斷流失,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至今,長盛基金已有鄧永明、賈志敏、張錦燦、王克玉、瞿彥壘五名基金經理離職,這其中不乏賈志敏、王克玉等投研幹將。投研人才的捉襟見肘間接影響了長盛基金在新産品開發上的滯後,近年來發行新基金的積極性並不高。“基於對市場行情的謹慎判斷,長盛基金今年並沒有發行過多的産品,而是選擇將更多的人才、精力投入到已有的老産品管理上。”上述長盛基金內部人士稱。
滬上一位基金經理指出,長盛基金的管理風格偏保守,在公募基金人才失血嚴重的當下,多數基金公司都會在激勵制度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若長盛基金依然故步自封恐更難留住人才。在濟安金信副總經理、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看來,長盛基金在主題基金投資方面的水準日漸提升,若能夠改善人事動蕩的狀態,有利於長盛基金長久穩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