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公募最大離職潮:近300人離職 3年以下為主

  • 發佈時間:2015-11-27 09:13:3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谷楓  責任編輯:張明江

  “公募基金的人才荒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這個問題不止于激勵策略,而在於A股市場給予金融從業者過多的套利機遇。”一位長期追蹤基金行業的研究人士在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溝通時指出。

  儘管各家基金公司頻頻傳出激勵制度破冰的消息,但是離職數據越來越驚人,也使得更多的經驗並不豐富的從業人員成為基金經理,管理數以億計的資金。

  根據記者統計,2012年離職的基金經理人數為111人,2013年這一數字為138人,2014年基金經理離職的人數為212人。

  2015年尚未結束,這個數字正在接近300人。

  截至11月26日,今年以來共有78家基金公司的289位基金經理離職,已創出基金業年離職人數的歷史新高。

  年內僅26家公司人員穩定

  日前,東方基金投資部總經理呼振翼離職奔私。格上理財披露數據,呼振翼將以上海鴻涵投資為私募生涯起點,預計本月末發行第一隻私募基金。

  11月7日,華商基金副總經理田聖明也因個人原因提出離職,有業內人士猜測私募可能是其主要的去向。11月26日,田聖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透露,其目前在休息並無奔私的計劃。

  市場此前大幅回填,“公奔私”潮曾一度停滯。再次掀起基金經理大規模離職的11月,與股指的走勢有明顯的相關性。

  根據本報記者統計的數據,目前已經成立的103家公司當中僅有26家基金公司未有基金經理離職。具體來看,26家未受波及的公司當中,絕大多數都是近兩年來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例如新沃基金、九泰基金。

  “新成立的公司正是招兵買馬之時,一部分從老牌基金公司離職的基金經理去向正是這種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北京地區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人士對記者表示。

  創金合信基金也是相同的情況。這家成立於2014年7月的公司非但沒有基金經理離職,反而在今年招攬了5位基金經理。

  今年基金經理離職人數排在前列的均是國內成立時間長,資産管理規模較大的公司。華夏基金以12位基金經理離職排在首位,緊隨其後的招商基金有10位基金經理離職。博時基金交銀施羅德嘉實基金(部落格,微網志)則各有9位基金經理離職。

  除了基金經理離職之外,2015年也是基金公司高層變動最大的一年。

  根據基金公司發佈的公開資訊顯示,截至11月26日,2015年公告離職的總經理達到17位,處於歷史高位。

  與離職相對的則是履新,根據公開資訊統計,今年以來共有26位總經理公告上任,數量如此眾多的總經理在同一年履新,在公募基金行業發展多年的歷史上也十分少見。

  離職和履新均處於歷史高位,也充分反映出當前基金公司高管的變動頻繁程度。

  一位華泰基金行業研究員指出:“大量的新增基金經理以及資深基金經理的流失,造成基金經理平均管理年限持續下降,目前基金經理平均管理年限已降至 3 年以下,僅為 2.74 年,整個公募行業面臨人才"斷檔"危機。”

  記者在梳理2015年各家公司新聘用新基金經理的情況後發現,絕大多數新任基金經理是“新人”。嘉實目前是2015年聘任新基金經理最多的公司之一,14名新上任的基金經理當中有12位此前並無管理基金的經歷。相同的情況也出現在華夏基金,其2015年新聘用的11名經理中有9位是新人。

  “內憂外患”攪動

  有業內人士認為,公募基金行業人才流失,緣起A股行情。

  以單月離職人數來看,今年1至8月間月均30人的離職人數,要遠遠高於9月的16人和10月的10人。但11月市場開始回暖之後,離職人數又開始走高。

  市場行情的冷暖與公募基金基金經理的變動有很大的關係。北京一位離職奔私的基金經理坦言:“牛市來臨了,基金經理很多都在考慮離職去私募賺錢。”

  一些明星基金經理的“奔私”選擇也加大了私募行業的吸引力。

  比如王茹遠2014年10月離開寶盈基金,曾創造了一天16億的銷售成績。此外知名公募基金人士邱國鷺離職,去向亦是私募。目前其身份是上海一傢俬募基金公司的CEO,管理産品與投顧的規模在50億左右。

  2015年,證監會及系統相關單位陸續出臺政策,明確依法合規登記備案的私募基金的政策待遇與行政審批設立的資産管理機構一視同仁,平起平坐。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部首席分析師曾令華認為,大佬們的紛紛離開,體現出公募基金無論對投資者還是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都在下降,而新基金法的實施,私募爆髮式的增長,加之目前股市回升,更導致優秀的基金經理“奔私”增加。

  除了“奔私”之外,基金公司之間的內部流動也是基金經理離職的主要去向之一。

  不同基金公司的激勵機制,或是加劇人員流動的一個主要因素。

  2013年12月27日,國務院發佈了《關於管理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有關問題的批復》,對基金公司股東資質做出了較為明確的要求。至此,公募基金股權激勵的最大障礙已經破除。

  此後,多家基金公司試水股權激勵,其中以中歐基金最有代表性。其董事長竇玉明及其他五位核心人員獲得共計20%的股權。截至11月26日,中歐基金今年僅有兩名經理離職,而相對應的則是9位基金經理加盟。

  另一家推行股權激勵的天弘基金,今年尚無基金經理離職,與之相對的是5名基金經理加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