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養老金“三支柱”現狀:基礎養老金收不抵支

  • 發佈時間:2015-11-27 08:01: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針對目前媒體上所炒作的養老金“收不抵支”靠財政補貼的問題,前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鮑淡如在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稱,財政補貼的壓力主要來源於近一億農民工尚未進入養老體系和90年代勞動保險制度改革所帶來的高額成本。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分析,這些年不斷增長的補貼標準也是支出不斷增長的原因之一。

  “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家底”厚實還是收不抵支?

  近日公佈的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決算數據顯示,去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年收支結余3476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0376億元,表明“家底”厚實。

  爭議在於是否剔除養老金收入中財政補貼的數額。《人民日報》11月23日援引觀點稱,如果剔除決算數據中的財政補貼部分,保險費純收入是1.8萬億元,支出卻是1.9萬億元,明顯“收不抵支”。

  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2014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扣除財政補助後,當期收不抵支省份已經從2011年的12個增加到14年的22個。

  今年7月人社部發佈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4》還顯示,即使包含財政補助,2014年已有河北、黑龍江、寧夏三省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

  “鉅額”補貼背後: 改革推高“補貼”成本

  前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鮑淡如在接受央廣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鉅額”補貼背後的原因來自於兩方面:一是九十年代從傳統的勞動保險制度向當前社會化養老制度改革時所帶來的高額成本;二是有近一億的農民工尚未納入養老保險體系。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中國逐步形成了由企業負擔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局面,並規定勞動保險金不得在工人與職工工資內扣除,不得另行徵收。這一局面在90年代被打破:1991年,《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按照現行規定,城鎮職工個人需繳納8%的保險金,企業則需繳納20%。

  鮑淡如稱,90年代的改革帶來了所謂“高額”的補貼成本。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在上海有將近380萬退休人員,平均領取養老金的繳費年限是30年。90年代新政開始後,按照粗算,有的人交了一年就退休了,有的人交了22年,平均繳費年限只有10年左右。

  “等於説按照三十年來計算的養老待遇實際上只交了十年,20年就是一個轉軌成本。”鮑淡如説。

  除了上述因素外,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分析,養老金支出的因素增多,養老金的徵繳卻並沒有提高也是原因之一。據介紹,這些年保障水準明顯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月平均水準2015年達到2200多元,已經是2010年的1.7倍。

  但簡單的調高費率並不現實。“中國養老保險的法定費率合計達28%,在世界上已經屬於較高水準;而且,上一代人未繳費造成的‘窟窿’,全部由下一代人來彌補的話,會造成在職職工繳費負擔過重,出現代際間不公平。”鄭秉文表示。

  對此,鮑淡如認為,對照社會保險法來講,當前的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仍未充足,而足夠的參保人數才是進一步降低費率、減小職工負擔的前提。

  目前,中國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約為三億,其中領取人數的是八千多萬,繳費的是兩億多人。鮑淡如指出,按照《社會保險法》規定,進城務工的農民應當參加養老保險,而相當一些地區農民工仍沒有加入進來,這個數字可能超過一億。

  “按照一個人一個月交300多塊錢來計算,一年總的繳費可達4000多億。”鮑淡如稱,“如果一億多農民工進來的話,那麼贍養比(工作的人數同贍養人數之比)就會更加平衡,應對今後老齡化高峰也就有了很大餘地。”

  “第二支柱”:企業年金遠未達到發達國家水準

  不可否認的是,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社會保險制度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具體到養老問題來説,商業保險等補充性養老保險仍然有待發展和完善。

  國際上,儘管各國對於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具體設計和名稱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可用公共(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補充養老金)和個人養老儲蓄計劃三支柱加以概括。其中,企業年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很多發達國家的待遇水準都高於政府興辦的基本養老金。

  目前, 中國的企業年金市場遠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來自人社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企業年金基金規模為7688.95億元人民幣,參加人群不到3000萬人。而據鮑淡如介紹,發達國家比如澳大利亞,在全國人口僅為2000多萬人的情況下,積累的年金已達一萬億澳元。

  在對企業年金的社會認知方面也不甚理想。上海金融學院曾針對年金需求在北上廣等城市做了一份詳細調查問卷,結果顯示,3/4的人沒聽説過年金,而聽説過的1/4中又有3/4的人不知年金有何保障作用。

  “保當期”沒有問題

  對於公眾對於養老金問題的普遍關注和擔憂,一直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日前表示,從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支出情況看,今年前10個月,絕大多數省份基金累計結餘額都超過8個月以上的基金支付額,基金運作總體平穩,能夠確保當期養老保險待遇支付。

  “目前養老保險基金籌資渠道中,財政補助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他表示,“對於少數歷史欠賬較多、基金支付能力較弱的老工業基地省份,國家將繼續加大中央財政補助力度。”

  1997年國家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來,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基金規模不斷擴大,受益群體持續增多,在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進程中進步顯著。

  “我們將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李忠説。

  財政部樓繼偉近日也提出了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的六個主要任務,包括完善個人賬戶制度,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豐富社會保險基金收入來源渠道,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加快發展補充養老保險,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增長機制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