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月公募出走潮暫歇 “奔私”後遺症顯現
- 發佈時間:2015-09-16 08:11:47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郭偉瑩
A股今年上半年演繹了一波轟轟烈烈的大牛市,從年初到6月12日滬指上漲達59.72%。如此波瀾壯闊的股市行情背景下,公募人士“奔私”難以避免。
好買私募數據中心統計顯示,前6個月“奔私”的基金經理人數分別為3人、7人、5人、3人、3人和6人,而各大基金公司高管也加入了“奔私”的行列。
然而,近幾個月股市走勢急轉直下,持續的大幅下跌讓私募們的日子並不好過,在詳述了公募“奔私”的種種原因後,“奔私”也許看上去並不那麼美,公募人“奔私”也出現了種種症候。欲知詳情請關注火山財富(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
“開弓沒有回頭箭。從公募出去後,想重新回到公募去做投資,基本上是困難的事了。”一位曾為公募基金投資總監的私募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部落格,微網志)》記者表示。
第四波“奔私”潮進入尾聲
職場上有句話叫“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人才當然不在此列。A股投資界風雲人物、高毅資本董事長邱國鷺曾説,“優秀的投資人才,是最稀缺的資源。”不過,2014年這一最稀缺的資源也開始加速從公募流向私募,包括邱國鷺本人。
隨後具有代表性的還有前“公募一姐”王茹遠,她在去年10月17日離職後,僅隔17天就創辦了上海宏流資産管理中心。
而當時間來到2015年,隨著上半年股市大牛市到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各大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奔私”仍在持續潮涌。欲知詳情請關注火山財富(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
好買私募數據中心統計顯示,在其數據庫有覆蓋的公募基金經理中,今年上半年,每月都有公募基金經理“奔私”,各月“奔私”人數分別為3人、7人、5人、3人、3人和6人。
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除了基金公司人事變動最頻繁的基金經理外,基金公司高管的人事變動亦不斷出現。
1月5日,在民生加銀基金的全體員工大會上,公司總經理俞岱曦公開表示自己離職已定,隨後同多年好友陳志龍、張發余一起成立了上海萬噸資産管理有限公司;1月22日,原華寶興業投資部總經理、上投摩根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馮剛離職,確定投身陽光私募行業,之後發起成立了上海域秀資本。
1月23日,景順長城發佈的四則公告顯示,王鵬輝將從其管理的四隻權益類基金經理崗位離職,同時也離開了景順長城副總經理一職。隨後其宣佈創立了望正資産;1月31日,金鷹中小盤基金經理楊紹基發表《歸去來兮文》一文後離職,隨後加入“奔私”大軍。
2月17日,原華安安順靈活基金和華安宏利股票基金的基金經理尚志民離任,後投身私募樸易資産;3月30日,匯添富總經理林利軍離職,後加入奔私大軍,後成立了上海盛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5月17日,泰達宏利總經理劉青山離職,後創立了北京清和泉資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波自去年底至今年來,大量公募基金經理和基金高管“奔私”潮,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大規模公募人士“奔私”。
來自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統計,第一次奔私潮開始出現在2007年,當年一共有16位基金經理轉投私募併發行了産品,“奔私”人數是前一年的五倍多;第二波階段性高潮出現在2010年,全年一共有21位公募精英轉身私募;而2012年以來,王亞偉從公募辭職,則開啟了第三輪公募轉投私募的浪潮。
多因素促公募“奔私”
回顧A股這波牛市,自去年7月份從底部開始啟動以來,11月和12月藍籌股行情帶動下引發了一波市場高潮,而今年創業板個股的猛烈上漲,又帶來了一波急速大漲的行情。
在當時A股走勢如火如荼之時,不少公募基金經理表示,“行情那麼好,我想去奔私”。在那樣的牛市中,明星基金經理“奔私”後發行的産品自然也成了“香餑餑”,動輒數十億的募集規模,讓打拼多年的老私募人士産生太多感慨,也讓仍在公募任職的人心馳神往。
“公募和私募其實各有優劣勢。”在華南一大型公募基金從業多年現創設了自己的私募公司的李波(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募在資産管理的規範性和風控性上值得學習。公募相對私募有規模的原始積累,且規模成長起來也更快些 。私募起點是100萬元,公募的起點很低,在發行的優勢上也遠大於私募。
“另外,公募的投研團隊比私募強大的多,基本上每個行業都配有1~2個研究員,即使是管理上百億的私募也很難做到。”李波分析道,“公募的優勢和全面性還體現在産品設計、交易系統上,可以設計一些複雜的創新産品,如分級基金、ETF等,這也是私募很難做到的。”
既然公募相對私募有那麼多優勢,為何還有一波波的奔私潮發生呢?“公募人奔私潮發生的原因有很多。行情好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是公認的,但我認為還有其他幾方面原因。”李波表示,首先有些公募基金的考核體制不能體現優勝劣汰,也不能體現出差距,喪失了好的激勵機制。雖有如天弘、中歐、前海開源等公司已開始實施股權激勵,但相比私募來説,吸引力仍然不大。
其次,一些公募內部管理架構出現變動,比如原來的老領導和核心團隊發生了變動或離職,團隊成員就會有出來創業的想法,典型的如華夏基金。
另外,基金能否上市也是一個原因。如匯添富基金改成了股份制,現在又在做員工持股計劃,未來可能會上市;中郵基金掛牌新三板,這些基金的員工是比較幸運的。
不過,像廣發基金母公司已經上市,子公司再上市的可能性不大,這樣讓一些核心人員對公司未來的想像力被打消了,自然就想去尋找更大的平臺或能體現自己價值的地方。“公募基金做的是相對收益,私募做的絕對收益,站在客戶角度來説,私募可能更能代表客戶利益吧”李波補充道。
近兩月“奔私”僅1人
不過,公募人士選擇“奔私”也不是沒有後遺症。來自中國證券網報道,“我的淚水可以裝滿面前的這個杯子,我的教訓可以寫成一本書。”瀚信資産董事長蔣國雲在“奔私”5年之後的感言頗有代表性。
“我曾對人説過,如果你要害一個人,你就讓他去做私募,那樣肯定會把他害得很慘。”蔣國雲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戲言。
在近期股市大跌的行情下,“奔私”帶來的苦處開始浮現,過去兩個月上演的“最猛烈清盤潮”則讓多數私募人士在痛苦中煎熬。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今年以來提前清盤的私募基金産品達到了1443隻,其中未到合約約定而提前清盤的數量高達472隻,佔總清盤數字的32.71%。7月和8月是提前清算的高峰期,共有173隻産品提前清盤。
除了上述已清盤私募産品,目前還有不少産品是徘徊在清盤線附近。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9月10日,還有172隻産品凈值低於0.8元,其中有88隻産品凈值低於0.7元,或已擊破止損線。此外,75隻結構化産品單位凈值低於0.9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正是在目前這種極端行情下,一些“奔私”大佬的戰績也不是太理想。
在有資料可查的數據中,馮剛成立的域秀資本官網顯示,其旗下産品長河優勢2號在6月12日時凈值為1.5910元,7月10日時凈值為1.0700元,下跌32.75%,之後一直保持在此凈值附近窄幅波動;長河價值1號6月12日凈值為1.7530元,7月10日凈值為1.1850元,下跌32.40%,之後一直保持在此凈值附近窄幅波動;長河優勢1號6月12日凈值為1.9130元,9月2日為1.1890元,下跌37.85% 。
李波表示,“一些在今年奔私的基金經理中,據我了解,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原因主要還是他們的投資理念、策略和目前的市場環境是否相適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倉位控制就造成了不同的收益結果。”
如此極端的行情走勢帶來的不利局面,是“奔私”人士要面對的一方面;另外,還有很多挑戰在等待著他們,如財務上背負的沉重壓力。據了解,以目前市場上通行的1%管理費來説,假如一家公司管理資産規模為1億元,即一年進賬100萬元,私募基金管理團隊往往在10人左右,算上公司辦公室租金、員工薪酬費用、信託賬戶等費用,總成本一般不會少於每年200萬元左右,規模較小的基金僅靠管理費收入根本難以為繼,而10億元的規模是市場上公認的私募生存線。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滬指上漲時,公募基金經理離職潮洶湧,但隨著近期市場大幅下跌,這種情況出現放緩的跡象。
據好買基金數據中心統計,最近兩月“奔私”人數合計僅為1人,其中7月為0,8月為1人。
“想走的也都走得差不多了。這幾個月奔私基金經理變少了,這和市場行情不好有關,還有些基金經理已經熬了大半年了,總要等到年終獎拿完再考慮離職。”李波分析道,明年初的時候“奔私”的人會增多,因為有很多基金經理在拿完年終獎後會有其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