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基金業迎清盤“拷問” 如何保護投資者利益(2)

  • 發佈時間:2015-09-11 13:58:48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清盤引發風控質疑

  大批私募産品遭遇清盤也引發了業內人士關於“私募迎來史上最嚴格大考”的討論,雖然這一現象的産生與動蕩的市場不無關聯,但是私募經理們對於風控的把控也是此輪清盤潮需要反思和拷問的重點。清盤潮下,私募行業的大洗牌正在進行,令市場難以坦然的是,若市場短期之內難以扭轉頹勢,可能會有更多私募基金加入清盤陣營。

  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還有240多只私募基金接近止損線,600多只單位凈值在0.8元以下。因跌破止損線而清盤的不乏大佬級別的産品,如清水源旗下産品被提前清盤時凈值僅為0.59元。

  記者了解到,這些産品都是在今年5月才成立,高位建倉後碰上大跌。最後終不能倖免,成立短短2個月之後便宣佈清倉。如今清水源旗下仍有近50隻産品正在運作,但是收益都被大盤嚴重拖累。

  回顧6月中下旬以來的行情和操作,多位私募基金經理表示,由去杠桿引發的恐慌性拋售和流動性危機遠遠超越眾多基金管理人以往的牛熊市經驗,這次大跌對於私募的風控能力可謂極端嚴厲的考驗,每一輪牛市都會催生一批私募基金,而每一次潮水退去後,風控問題仍然會暴露出來。

  由於大量中小私募基金可能存在風控缺位的缺陷,行業以“清盤線”作為通行的風控措施,但越來越多業內人士對於“清盤線”的合理性提出質疑。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曾令華表示,不可否認,清盤線對於投資的風控具有一定價值,特別是對於結構化産品,但清盤線導致風控的異化,同時也並非控制風險的最優手段。

  曾令華指出,在具體投資上,清盤線的設置在機制上鼓勵管理人追漲殺跌,一般管理人會採用先建安全墊、逐步提高倉位的做法;這種投資方法直接的結果是有效資産的運用不足,當市場回調時,由於清盤線“緊箍咒”的存在,管理人傾向於減倉,當産品凈值到了清盤線附近,理性的管理人會低倉位博反彈,成為事實上的“僵屍”基金。

  多位業內人士都建議,投資者不必過多著眼于産品的清盤機制如何,而應更多地關注投資顧問的日常操作風格和風控能力,對風險的考察不能單純依賴清盤線。

  從目前來看,在第三季度初期,市場延續二季度末的大幅回調,部分私募基金如果沒有及時出逃,或會面臨較大損失,而這對整個行業未來發展也會産生深遠影響。對於私募基金屢遭清盤的現象,有業內人士表示,今年涌現了將近一萬傢俬募,許多是個人投資者,而投資畢竟是一件比較專業的事,從這個角度講,行業洗牌也是合理的。

  “市場上幾千隻私募産品,死亡率10-20%也很正常,這是行業中自然的優勝劣汰。”上海證券基金分析師王學磊説,“今年以來的市場走勢是許多經驗老到的私募都沒有遇見過的杠桿行情,大面積清盤的直接原因是許多産品在高位建倉,市場快速下跌中缺少足夠準備和應對,觸發了産品的止損線;更深層的原因則是私募管理人風險控制的缺失,缺乏對絕對收益的深刻理解,很多時候表現出散戶一般"追漲殺跌"的投資思維,而非機構投資意識。”

  經歷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市場的大幅回撤後,私募基金普遍降低了股票倉位。此前多數私募基金倉位在八成以上,7月後多傢俬募機構表示當前倉位只有三成以下。私募排排網高級研究員許炯東表示,與公募基金有最低倉位限制不同,私募投資方式更靈活,可以通過減倉或空倉躲避風險。“經歷了這波清盤,一批投資管理能力較差的基金管理人被淘汰。存活下來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肯定會提高風控意識。”許炯東説。

  行業人士指出,清盤潮對私募行業來説是一個考驗,對於私募經理來説因虧損清盤更是敗筆,在一輪牛市中往往看不出來操作水準,“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相反,在震蕩市、結構市中,才能體現基金管理者的選股能力,以及對市場的感知力。

  如何保護投資者利益

  清盤後,基金的持有人會不會因此受到損失?有投資者認為,清盤看似止損,但其實帶有強制性質,一旦基金清盤,將以最後一天的凈值還給投資者,相當於強制贖回。如果是虧損狀態,則是將賬面虧損變為現實,投資者對該基金的先前投入也將打水漂,再也沒法以時間換空間了。

  對此,行業內人士眾口不一。有業內人士認為,投資本來就是風險自擔,投資有風險,投資人就應該對自己的決策負責。另外也有人認為,基金公司已經收取了一定的管理費,可以用這部分錢補償投資者,這是負責任的做法。

  濟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副總經理王群航(部落格,微網志)指出,不可否認,此舉對公募基金來説,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清盤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補償。“發行一隻基金,收取了很多管理費,業績做不好,清盤!合適嗎?”王群航提出這樣的質疑並建議,清盤的基金不能讓投資者損失。

  他建議賠付僅僅只是給予那些堅持到最後的持有人。“因為人家的堅持,所以必須感動,必須適度賠付,即上限僅為面值。至於已經贖回的投資者,就不必賠付了,因為他們的贖回行為表明瞭他們對於風險的認可。”

  對於因虧損而清盤的基金,北京一位公募基金資深分析師認為:“基金非但沒有給投資者帶來可觀的收益,還以虧損的狀態清盤,管理費賺得未免也太過輕鬆了,如果有基金開了先例,未來或許還會有越來越多業績做不好的基金最後以清盤了結,個人雖支援公募基金清盤機制,但對於虧損的基金,應該對持有人適當給予補償。”

  不過,也有基金行業人士認為,賠償的先例不能開。投資有風險,投資人就應該對自己的決策負責。“如果公募基金對持有人損失進行賠償,那也應該是在修改遊戲規則之後,公募基金再有清盤行為的,要對持有人再進行賠償。”該人士坦言,如果此次賠償了,那後面投資者再買基金的時候,就會不再慎重,心裏會有“反正虧了會賠”的想法。

  有基金持有人表示,新基金髮行之時,基金公司氣宇軒昂,躊躇滿志。持有幾年之後,突然告知不玩了,“這不是耍我們嗎”,“你主動不玩,是不是這麼多年收的管理費也應該退還給我”?

  也有基金持有人比較理性。一位姓馬的基金持有人表示,這個時候基金公司宣佈清盤,也可以看出基金公司的坦誠,總比一直虧損而耗著強。馬先生同時認為,“其他長期虧損的權益類基金也沒必要死扛著,做不好就清盤,這不是什麼丟面子又失裏子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好事。”

  而德聖基金首席分析師江賽春則指出,如果基金持有人不同意産品虧損的狀況下清盤,可以在表決中否決,最終選擇權其實還是在持有人手中。

  但是這一權利同樣存在不確定性。記者了解到,7月5日,清水源曾就是否變更某基金合同、該基金是否繼續運作等情況徵求投資者意見。某位該基金持有人認為,已經鉅額虧損了,表示接受合同變更,希望基金繼續運作。但是,7月8日上述持有人卻被告知,由於部分基金持有人不同意,合同變更無效,其購買的基金仍被強行清盤。

  分析人士認為,部分基金清盤是行業走向新陳代謝的“健康之路”,投資者應該理性看待,開好持有人大會,提供多樣化選擇。基金公司應重視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儘量尊重各類投資者的意願,並做好投資者教育,是基金業處理清盤問題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