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風雨,ETF終於迎來厚積薄發。但狂歡的背後,同質化問題、頭部效應也越發凸顯。頭部玩家斷層式領先的同時,也在思索如何繼續做大蛋糕以防不進則退。“保底50億元以上的規模才能覆蓋運營成本”的壓力,也讓不少中小公募望而卻步。投資者同樣擔心如此盛景能否長期延續。一如20年前,一眾從業者緊鑼密鼓合力研究落地新品那樣,如今,時代聚光燈下的ETF在行業巨變中匆匆開啟了下一階段,一眾市場關切方又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但這一次,ETF不再是從“0”出發……
同質難題凸顯
眼下,一批一批的ETF新品仍在接踵而至。
回首2024年初至今,首批中證A50ETF、首批沙特ETF先後獲批面市。中證A500ETF的輪番上陣更將年內ETF發行熱推向高潮。首批10隻中證A500ETF于9月10日啟動發行,並在9月下旬相繼成立。距離首批中證A500ETF上市不足三周,第二批12隻産品也火速獲批並定檔發售。
“卷”完新指數還不夠,“老”指數的價值也被機構爭相挖掘。11月13日,時隔兩年,創業板50ETF迎來進一步擴容,吸金預期備受全市場的期待。
然而,機構爭搶佈局的背後,近年來ETF逐漸搭起的“巨型超市”也令市場有些應接不暇。
華夏基金在發佈的《指數基金投資者洞察報告》中指出,當前,儘管超八成投資者有著對於指數基金投資的意願,但實際參與中面臨兩大“攔路虎”,其一是“擇時”,另一個則是“擇基”,超三成投資者認為目前ETF數量眾多,沒有挑選思路。
以滬深300指數為例,作為能夠反映滬深市場上市公司證券整體表現的指數,其一直以來都是各家公募佈局ETF的“必爭之地”。截至11月18日,跟蹤上述指數的基金多達26隻。
不過,縱然多只基金搶入場,大廠仍舊獨攬著巨大的市場份額。截至三季度末,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近4000億元。同期,易方達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規模均超過1000億元。第五名天弘滬深300ETF規模則出現明顯斷層,為118.21億元。相較之下,規模相對靠後的博時基金、民生加銀基金、興業基金、方正富邦基金旗下滬深300ETF規模則均不足1.5億元。
事實上,除了上述4隻超千億元産品,其餘21隻數據可統計的産品規模之和也僅有570.36億元,在“巨無霸”華泰柏瑞滬深300ETF面前僅佔14%。而滬深300ETF的情況僅是各類ETF現狀的冰山一角。
前述資深基金研究人士直言:“‘同質化’是一個中性詞,而非貶義詞,ETF跟蹤同一指數,必定存在著同質化的情況,這是ETF無法避免的必然現象。儘管ETF産品同質化很難完全避免,對於存續産品現存的同質化現象,各家公募在投資管理上主要是需要關注如何打磨現有産品,做好控制跟蹤誤差,對於投資者而言,也更青睞選擇跟蹤誤差最小的産品。”
華泰柏瑞基金錶示,近年來,國內ETF市場迎來爆髮式增長,同質化産品也逐漸增多。ETF賽道目前還處於發展初期,未來可能還有很大成長空間,這個結論應該是得到全行業共識的。就目前來看,這種競爭有望帶給投資者更多的産品選擇,基金公司也會力爭給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整體上對於投資者而言還是有利的。
“玩家”現分歧
同質化背景之下,“打折促銷”無疑成為搶奪買家眼球的最直接方式。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市場800余只股票型ETF平均管理費率為0.43%。年內,市場多只ETF均已降至“0.15%+0.05%”業內最低管理費率、託管費率水準。其中,尤以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華泰柏瑞基金等頭部公募降費幅度最為明顯。
持續的降費潮讓本就擔憂運營成本的中小公募犯了難。
有頭部公募從業人士表示,ETF的運營包括指數使用費、信披費用、系統費用以及上市後的行銷宣傳費用等,降費的目的是體現産品差異化優勢,為未來可能做大規模進行一些短期的讓利,但發展指數業務,需要有長期大額的資源投入,需要基金公司內部的高效協同,需要市場行情與監管政策的引導等。“但哪怕做到了這些,也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把業務做起來。”
另一公募內部人士更直言:“有公司測算ETF要超過200億元規模才能覆蓋成本。保底估算,也需要50億元以上的規模。”
多重考慮之下,多家公募尚未向ETF領域踏足。
不過,在部分公募選擇觀望時,也有公募決定再出發。北京商報記者關注到,滬上某公募曾于四年前成立了一隻寬基ETF,但該産品運作一段時間後遭遇清盤,2024年,該公募再次成立了同一隻産品。
此外,憑藉上證國有企業紅利ETF,銀河基金成為2024年入場的新玩家。在他們看來,ETF市場頭部效應明顯的背景下,公司緊跟市場趨勢,決定入場佈局ETF。作為新入場的公司,首先要認識到ETF與主動權益基金存在差異,明確國企紅利ETF的市場定位和目標投資者群體。會通過提供低門檻、低成本的ETF産品,讓更多普通投資者能夠享受經濟增長的紅利。
認清形勢理性佈局
同質化競爭越發突出,但ETF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問題該如何解決?中小機構的生存空間又在何處?
有市場聲音指出,同質化之下,跟蹤同一指數的ETF需要減員,甚至同類産品僅保留1—2隻即可。對此,華林證券資管部落董事總經理賈志表示,上述舉措若落實仍需要監管部門的合理引導,謹慎評估。另外,各家基金公司也需要評估自身的資源,評估同業的優劣勢,理性地設立産品。從行業角度看,寬基ETF的容量較大,行業主題ETF則需儘量避免盲目跟風。
前述公募從業人士也表示,未來同一個賽道的産品投放宣傳費用很大,也勢必帶來巨大的銷售壓力。關於跟蹤同一指數的ETF是否需要減員雖然暫無定論,但對於機構自身而言,如何參與博弈,更多仍取決於各家公募的運營策略和自家稟賦,以及公司預期能否趕上市場機會。同時,也需要做好準備,激烈競爭之下,動態出清也是必然。
上述資深基金研究人士表示,為了緩解當前市場同質化問題,未來各家基金公司除了搶發行外,還應該把目光專注于做好研究及服務上,包括注重指數研究,做好投資者回報、投教及宣傳工作,找到實現差異化的行銷方法等。
前述公募從業人士坦言,未來,中小公募最大難點就是産品線如何佈局,顧寬基還是顧細分賽道,寬基市場需求大,各家公募都在拼命“卷”著大寬基賽道,中小公募若不能突圍,成本只會付諸東流。細分賽道則需要搶奪首發,但市場容量仍有限。對於中小基金公司而言,不能像頭部公募廣撒網等機會,産品規模不足清盤可能是必然,並不是所有公募都能趕上機會吹來的風。
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兼投資總監趙雲陽也表示,公司與全行業都在積極想辦法,如增加AI技術、重視線上運營、精準投放、提高人效等方法,這些總體對同質背景下降本增效起到較好效果。
挑戰亦是機遇
展望未來,國內寬基ETF市場看似趨於飽和,但挑戰中也蘊藏著機會。ETF的下一個十年還有巨大發展空間,這一觀點成為業內人士的一大共識。
趙雲陽認為,ETF的突圍之道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展開。從縱向來看,指數化投資發展需要建設多方面能力,包括自上而下的戰略整合能力、前瞻的ETF産品線佈局能力以及運維與客戶服務能力。從橫向來看,ETF的馬太效應在海內外都非常顯著,對於中小機構而言,應該與各家公司的基因及能力基礎相結合,以差異化的戰略參與到ETF的發展之中。
若參考美國ETF市場發展經驗,華泰柏瑞基金錶示,我國ETF市場發展處於快速擴張階段,在科技進步和産業變革的過程中,可能不斷形成全新的行業或者主題,對基金管理人的反應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目前我國跨境ETF很多具備較大發展和投資潛力的新興市場覆蓋程度較低,未來有望成為我國ETF産品的重點佈局方向。目前存量基數還較低的Smart-betaETF未來也有望加速發展。在投資策略上,美股ETF還包括杠桿、套保等豐富的産品,以滿足各類投資者需求,這些也都是A股市場未來可以考慮的方向。
北京某大型公募也認為,未來圍繞國家戰略,促進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主題指數産品值得關注。ETF市場在中國的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市場規模、産品創新、投顧模式、投資者結構、政策支援等多方面都預示著ETF市場將繼續快速增長並愈加成熟。
翻開下一頁,ETF的故事仍在講述。20年的時間,從無到有、由弱至強。在萬眾期待下,跨過弱冠之年的ETF,還將繼續揚帆起航,駛向更加廣闊的金融市場藍海。伴隨著品種革新、監管完善以及投資者認知深化,ETF將不斷發展,覆蓋更多資産類別、地域與行業,為國內投資者提供更加多元、高效、透明的投資工具。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