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外對衝基金巨頭林立的時候,中國的對衝策略卻行至迷途。
近日,國內量化“四大天王”之一——幻方量化宣佈放棄對衝策略,引發市場高度關注。隨後不久,冪數資産也宣稱不再新增市場中性策略,對衝類基金的存在價值一時間引起市場熱議。
事實上,自2004年中國第一隻陽光私募基金誕生以來,私募便被視為對標海外對衝基金的金融子行業,近年來具備對衝功能的基金也愈發受到資金青睞。但今年,對衝策略似乎失效了。據私募排排網統計,市場中性策略今年以來業績明顯跑輸股票多頭策略,前期市場的快速上漲更使得諸多對衝策略基金創出歷史最大回撤。
對衝策略到底走不走得通?這一問題,真真實實地擺在私募面前。對此,眾多頭部機構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他們看來,隨著國內衍生品工具愈發豐富,居民的理財需求從“賺錢”走向“傳承”,對衝作為一種低波動策略將成為重要的資管産品。只是在此過程中,私募須強化風險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形成更成熟的技術與理念。
對衝:從人聲鼎沸到無人問津
如果説,去年是市場中性策略的“幸運年”,那麼今年該策略則被“深深嫌棄”了。
10月18日,幻方量化向投資人發佈公告稱,因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對衝系列産品難以同時取得收益和縮小風險敞口,潛在收益風險比明顯下降,未來收益將明顯低於投資人預期。考慮到對衝産品的風險屬性,幻方量化將逐步把對衝全係産品投資倉位降低至0,同時自2024年10月28日起免除對衝系列産品後期的管理費。
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幻方量化相關人士獲悉,9月初幻方量化便已經和客戶公告稱,考慮到對衝産品的風險屬性,公司對衝全係産品階段性增加了現金的比例,以降低整體風險。
該人士稱,此次宣佈放棄對衝産品,主要原因在於幻方量化很早將自身定位為一家量化多頭基金管理人,一直在降低對衝産品的管理規模,尤其是當前公司充分看好未來A股,因此作出了這一決定。
幻方量化放棄市場中性策略不久,又一傢俬募加入這一陣營。
10月23日,冪數資産對外表示,由於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其期權套利策略遭受重創,經內部商議後決定,未來主推策略將調整為帶有多頭敞口的策略,而不再推廣類中性策略。
對於投資者遭受的損失,冪數資産表示深感愧疚和歉意,為盡力彌補投資者損失,若原有投資者有意投資新策略,將享受極大優惠。
市場中性策略為何在今年成了燙手山芋?
業績是主因。
私募排排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18日,市場中性策略近一週平均回撤0.64%,近一個月回撤0.97%,今年以來平均回撤2.43%。而同期,股票量化多頭策略指數近一週收益為3.3%,近一個月收益為19.74%,今年以來也處於賺錢狀態。
另外,有渠道人士向記者透露,9月下旬市場快速上漲階段,很多中性策略産品回撤幅度創歷史紀錄。“簡單來説,投資人原本一年只想拿個5%左右的收益,卻在幾個交易日裏承受了2%以上的回撤,太不划算了。”
部分量化私募市場人士坦言,市場中性策略今年以來出現了兩次集體性大幅回撤,一次是春節長假前後小微盤股快速調整期,一次是9月下旬市場快速上漲,A股出現極端升水(期貨價格高於現貨價格)期。“經歷了這兩次大幅回撤後,很多投資人對對衝策略的價值産生了質疑。”上述私募的市場部人士表示。
溯源:誰在掣肘低波動策略
“除了債券,中性策略是投資者配置低波策略時的首選,怎麼就沒有價值了?”面對投資者的靈魂拷問,某百億級量化私募高管的態度頗具代表性。
在諸多私募人士看來,中性策略仍是組合配置中重要的低波策略“選項”,而且從海外發展趨勢來看,對衝基金的價值絕不會因短期市場變化被否定,只是如今市場對低波策略的理解確實需要改變。
一方面,股票多頭不屬於低波策略,中性的“對手”應該是固收。
磐松資産表示,中性策略的根本內涵在於剝離貝塔風險和收益,其對標的也應該是不含貝塔擾動的固收或者類固收産品,但目前大多數投資者對中性産品的看法還是對照股票策略,從而呈現週期性現象。股市上漲時,投資者對中性産品的興趣明顯減弱,市場波動較大或者不確定性增大的時期,中性産品則重新受到投資者青睞。
“當前投資人應該客觀看待中性策略,尤其是伴隨無風險收益率的下行,相比于固收策略,中性策略的配置價值更加凸顯。”滬上某私募研究員直言。
另一方面,對衝工具在集中,波動會有所放大。
北京某百億級量化私募合夥人坦言,目前國內的對衝工具有限,尤其是轉融通受限後,幾乎所有機構的對衝都集中在股指期貨,對衝市場的擁擠必然導致對衝端成本波動加劇。因此,未來中性策略的最大回撤可能會放大,資金對於低波動的預期也需要作出調整。
某理財公司的市場部人士也表示,未來在做組合配置時,中性策略依然是低波動策略的重要選項,但是低波的內涵可能不再是2%以內的最大回撤,而是4%至5%的最大回撤。
茂源資産總結稱,在2022年至2024年9月的33個月震蕩市中,中性策略有23個月取得正收益,而股票多頭策略僅有12個月,兩者相關性較低,中性策略體現出區別於股票多頭和債券策略的配置價值。儘管後續波動會有所放大,但其中長期的配置價值依然存在。
展望:對衝基金遠不止于對衝
市場對中性策略的質疑,讓不少私募陷入對衝基金的迷思之中。
“市場環境、監管框架以及資金性質都不一樣,中國私募也沒必要完全對標海外對衝基金。”磐松資産直言,儘管目前國內私募機構在體量上較海外同行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後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投資者風險管理意識的提高,會促使中國的私募管理人不斷加強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朝著更加成熟的方向進化。
格上理財旗下金樟投資投研總監付饒也認為,中國的對衝基金絕不止于對衝。海外的對衝基金通常具備豐富的做空工具,比如個股融券、個股期權等,而國內目前只有股指期貨和期權。因此,單純從市場中性策略的體量來看,肯定無法與海外相比。但是,中國市場的超額收益在全球具備競爭力,諸多外資都瞄準了“中國阿爾法”,ETF套利、指增策略等均將迎來發展的好時機。
據悉,目前獲得香港地區金融9號牌照的私募接近100家,今年以來多家頭部量化私募獲得外資機構的凈申購。
排排網財富理財師榮浩認為,未來,私募管理人須強化風險意識和管理能力,嚴格管控風險暴露的程度,積極引導投資者的收益預期,切忌“只要規模不要信任”。與此同時,私募管理人必須以投資人利益為先,對産品收費模式、清盤節點、發行節奏等進行審慎考量。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