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祥:股基倉位調整考驗投資者風險管理意識
- 發佈時間:2015-08-18 07: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田燕
公募基金“苦倉位久矣”的局面,可能即將迎來改變。
根據監管規定,8月8日之後,股票型基金的最低倉位將由60%提升至80%,此前的存量股票型基金有兩種選擇,一是提升倉位下限,繼續停留在股票型基金陣營;二是轉為混合型基金。
據《廣州日報》8月7日報道,大限前股票型基金批量“消失”,已有228隻股票型基金“變身”混合型基金。變身後,長城、信誠、中歐等基金公司旗下1隻股票型基金都不剩,龍頭公司華夏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也只剩下2隻。
很多投資者都曾為公募股基的最低倉位下限抱過不平。不理解風險來臨之時,私募可以輕倉、空倉觀望,但公募卻得高倉位咬牙“死扛”。這也給了基金經理抱怨的口實,更是讓普通基民在單邊下跌市中,身處尷尬境地。
此次基金類型的重新劃分,無疑進一步厘清了公募基金的類型邊界。今後,可以讓擅長選股而不擅選時的基金經理去管理股票型基金;讓試圖選股同時選時的基金經理去管理混合型基金。
今後,混合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再沒有抱怨私募倉位靈活的資本,業績起始平臺的最關鍵性規則已經趨同,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將更加如履薄冰。
基金管理規模雖不比指數,但暴漲暴跌同樣存在弊端,流動性風險堪比銀行遭遇擠兌。新發股票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銀行等銷售渠道的投資者教育也必須到位。
對於不清楚這類産品風險的基民,建議不對其出售。否則,一旦業績出現大幅波動,其後遺症便會顯現。這也是前期動輒一天結束百億級權益型基金募集的基金公司與渠道,現在多在“滅火”安撫客戶的主要原因。畢竟,很多普通基金投資者對基金的認識十分有限,這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實。
原有存量股基變身混合型基金後,不少基金經理操作起來可能更加得心應手,騰挪餘地更大。當然,考核標準與私募相比,對絕對收益的關注度或許不足,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募産品打出了絕對收益的旗號,這些對於普通基民來説較為有利。
對於實際操作中幾近滿倉的股票型基金,一般基民如果要回避風險,很簡單,不能買。如果確定要買,就必須要意識到高倉位是以高風險為代價。
隨著新規後原有“抱團取暖”習慣的股基陣營縮水,可以預見較長時間內,股票型基金中的內部分化將會很明顯。一些股票基金經理滿倉操作時的“風格漂移”更令人擔心,高換手率帶來的是交易成本增加,獲得高收益的風險代價增加,在市場變化較快時往往起到反作用。
由於管理費率高,股票型基金是多數基金公司曾經的最愛。囿於此次新規時限及其他行政程式限制,大多數的存量股基雖主動變身混合型基金,但將來各家新發的新增股票型基金肯定會接踵而至。畢竟,這也是公募基金公司主動管理能力和投研實力體現的主戰場。倉位新規的出臺勢在必行,最明顯的一個好處是可以讓普通投資者重視所投資基金的風險特性。
(作者為鑫元基金業務規劃經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