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外儲減少939億美元 專家建議適當加強資本管制
- 發佈時間:2015-09-08 07:16: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田燕
央行9月7日數據顯示,8月末中國官方外匯儲備3.56萬億美元 ,較上月減少939億美元,外儲餘額連續四個月下降。這是自“8·11”匯改以來,首次公佈外儲數據。在機構人士看來,短期內外儲減少在意料之中,這是匯改必須付出的“成本”。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了解到,一種觀點認為外儲減少並非壞事,中國當順勢降儲;但也有觀點認為,央行持續干預匯率 ,外匯儲備減少速度過快,恐怕會造成國內流動性承壓。在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下,進一步降息、降準仍有空間,積極的財政政策也可發揮作用。有專家建議,資本大量流出,可以適當加強資本管制。
維穩匯率是外儲下降原因之一
央行官方儲備資産報表顯示,中國8月末外匯儲備3.56萬億美元,7月末外匯儲備3.65萬億美元。這已經是外儲連續4個月負增長。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外匯儲備下降最直接的原因是央行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而通過外匯儲備對匯市進行干預。
法國興業銀行估計,中國8月份拋售了1500億美元。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中國動用了900億美元捍衛人民幣匯率水準。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9月7日表示,從8月11日完善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以來,匯市仍處於“磨合期”,因此外儲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是在預期之內。
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丁志傑表示,外匯儲備的下降,一方面緣於人民幣前期的貶值,以及8月份的一次性貶值帶來的貶值預期,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的利率下降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多種因素造成國內的套利資本由過去的流入變成流出,中國的機構、企業和個人持有美元外匯的意願增強,這是一種被動的流出。
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張瑜稱,一籃子貨幣對美元貶值造成的外儲在一定程度上的縮水,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謝亞軒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仍處於匯改“磨合期”,9月美聯儲如果如期加息 ,仍會對市場産生衝擊,外匯儲備仍可能會面臨下降,但現在外匯儲備流失的局面並不嚴峻,遠不及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預計8月外匯佔款負增長規模較大,將下降1000億~1500億美元。
張瑜認為,為切斷資本外流與國內市場的負反饋迴圈,短期內央行仍將繼續干預托底,預計即期匯率底線在6.5~6.6左右,即將貶值幅度控制在5%,如果跌破這個緩衝帶,可能會引發系統性的資本外流風險。“8·28國務院會議上也一再強調防控系統性風險,因此央行不得不顧慮這個底線。”
中國外儲能否“頂住”?
不過,有投資者擔心短期的資本大量集中流出,中國的外匯儲備頂得住嗎,會不會造成流動性的枯竭?
在丁志傑看來,“外儲減少不是壞事,減減更健康,中國應當順勢降儲。”
2008年末中國對外凈債權1.5萬億美元,今年一季度1.4萬億美元,這期間外匯儲備增加了1.8萬億美元。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兩次公開提出,中國鉅額外匯儲備是沉重的負擔。
“我國外匯儲備裏超過一半是流進來的錢,是負債形成的。中國外儲投資收益不到3%,而流入中國的資金在境內的投資收益超過10%,中國是倒貼的方式輸出儲蓄。”丁志傑告訴本報記者。丁志傑曾在報告中測算,2008~2012年國際收益累計凈虧損超過7000億美元。
本報記者採訪的多名分析人士認為,當下的外儲下降主要是藏匯於民,而且中國的外儲足夠充裕。並且人民幣匯率趨勢性貶值的預期並不存在,市場無需恐慌。
“‘肉爛在鍋裏’而已,外匯資産從由央行集中持有轉至‘藏匯於民’,無需恐慌。”謝亞軒表示,現在願意增持對外資産的主要是國內企業、私人部門等,這樣理論上他們將來才有可能減少外匯資産,會成為外匯資産的買方。與此同時,在他看來,當恐慌的情緒緩釋,內外不確定性下降,人民幣匯率持續性貶值的預期可能會出現扭轉,未來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但是不代表一定出現貶值的趨勢。
張瑜認為,中國目前外匯儲備“彈藥”充足,短期在人民幣較強的貶值預期下耗費一些成本是必然的,如果央行眼下不干預匯率市場,一旦形成趨勢性的貶值預期,後續在套利資金的衝擊下維穩成本將會更高;但待長期匯率校正完成後,央行干預會退出。因此外儲的耗費是必要的。
不過,張禮卿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説,外儲現在來看比較充分,但如果一個月走掉900億美元,一年就有上萬億美元,現在能夠直接使用的是流動性比較強的儲備資産,真正可用的不見得有那麼多,需要根據外儲下降的速度、可用性進行綜合考慮。
美銀美林上週四的報告預計,如果2010年以來流入中國的資金全部流出,規模可能達到4000億美元,如果2008年以來流入中國的資金全部流出,規模可能達到7000億美元。
或加強資本管制?
在丁志傑看來,未來貨幣政策仍有很大空間。“外儲下降越多、越快,降準的頻率就會越快,降息的空間也會加大。”他強調,這種情況下下調存款準備金,並不代表貨幣政策放鬆,而更可能是中性的、穩健的。除此以外,丁志傑還表示,可以通過開闢國內渠道投放基礎貨幣,如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常備借貸便利(SLF),央行在公開市場購買國債等。
張禮卿也對本報記者説,當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全球來看,中國的貨幣政策還是最緊的,貨幣政策還是有很大的空間,降息、降準有客觀必要性。但與此同時,這一政策的直接後果是導致資本流出增加,特別是美聯儲加息之後,可能性增大,將引起貨幣貶值,如果央行不進行干預,那麼貨幣貶值和資本流出將交替發生。
眼下央行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如果維穩匯率,外匯儲備減少,會導致國內流動性降低;如果放任人民幣彈性波動,那麼就可能會發生貶值,導致資本大量外流。種種跡象表明,央行或許正通過加強資本管制來平衡這兩者的矛盾。
“一切都是為了保匯改。”某地級市外匯管理局分局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現階段對跨境資本的流入流出監控是外管局工作的重點,如有發現資金流出異常,會現場進行調研,並對個別大型企業進行約談。
中信建投宏觀債券研究分析師黃文濤日前發佈報告稱,8月11日匯改以來,香港人民幣同業拆借利率持續快速上升,這或許與境內外人民幣的套利有關。但是8月25日之後,儘管境內外人民幣的價差實質上仍然較大,9月4日甚至再次創下新高,但同業拆借利率反而下降。在他看來,央行或許加強了資本管制,以此短期維穩在岸人民幣匯率,資本外流得到抑制。
在這一情況下,張禮卿認為,加強資本流出的管制是唯一途徑。“現在第一優先考慮是國內穩增長的需要,我們可用的手段有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匯率方面也有一些空間,適當貶值還是可以的,但為了避免趨勢性貶值,可以加強資本流出的管制。”他説。
張禮卿還建議,中國需要放緩資本項下開放的速度,一些沒有開放的領域,不要著急開放。“放開之後,再重新加強管制,成本更高,對市場衝擊更大。”
此前,央行下發《關於加強遠期售匯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要求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暫定為20%。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外匯風險準備金凍結期為1年,利率暫定為零。這被認為是一種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的手段,加大了遠期售匯的成本,打壓跨境套匯和抑制人民幣貶值預期。
在丁志傑看來,這些都是臨時性的措施,本意是為了防止大量資本無序流出,避免造成恐慌、踩踏,而並不是要阻礙資本流出。想要對跨境資本有序地疏導,仍需要資本項目開放。
9月6日,外管局網站發佈消息,跨國公司的成員企業借用外債實行比例自律。這被視為是放鬆外匯管制的一項重要舉措。
“對跨國公司的負債實行比例管理,是一個方向。但解決中國的外儲問題,要在資産端下功夫,而不是負債端。因為在中國的對外資産和負債表上,資産端扭曲更大,主要就是外匯儲備。我們在海外的真金白銀實際資産很少。”丁志傑告訴本報記者,要加快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尤其在中國對外資産端進行優化,讓機構、企業和個人取代國家成為中國對外資産持有的主體,才能使得中國央行擺脫外匯儲備的重荷,恢復貨幣政策自主性和有效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