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有望兩年內成第四大國際貨幣
- 發佈時間:2015-07-23 09:39:00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劉波
18日,中國人民大學發佈《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貨幣戰略》(以下簡稱《報告》)指出,自2009年至今,人民幣國際化水準穩定迅速提高,有望在兩年內趕超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國際貨幣。而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人民幣國際化將獲得充足動力。
《報告》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貨幣戰略可從大宗商品計價結算、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産業園區建設及跨境電商人民幣計價和跨境支付等方面進行突破。
國際化指數5年增長120余倍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團隊測算,作為客觀描述人民幣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實際使用程度的綜合量化指標,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在2014年底達到了2.47%,而在2009年底該指數僅有0.02%。這意味著,該指數5年間增長了120余倍。
截至今年二季度,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已經上升到2.9%,與日元的國際化指數差距已經不足1個百分點,與英鎊的國際化指數差距大約在2個百分點左右。“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逐步落地,特別是資本賬戶穩步開放等政策的推進,人民幣兩年內成為第四大國際貨幣是完全有可能的。”《報告》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教授介紹。
與此同時,金融交易逐漸成為人民幣國際份額上升的主要力量。2014年全年,人民幣直接投資額為1.05萬億元,同比增長96.5%;全球資本和金融交易中的份額也達到了2.8%。《報告》指出,目前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和第六大外匯交易貨幣。
“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動力
人民幣在各國官方層面也得到更多認可。據央行統計,央行已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簽署貨幣互換協定,總額3.1萬億元。截至今年4月末,境外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持有人民幣資産餘額6667億元。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新的動力。
陳雨露表示,“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兩個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是對現行的實體經濟秩序和國際貨幣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報告》指出,人民幣在“一帶一路”上全方位地發揮貿易計價結算、金融交易和外匯儲備功能,為沿線國家提供了新的國際貨幣及其風險管理機制,為維護區域經濟和金融穩定做出重大貢獻。
在陳雨露看來,“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中國作為沿線各國的重要貿易夥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直接加強沿線各國之間的貨幣流通。只要加強人民幣使用便利性和降低交易成本,沿線國家必將逐步提高貿易、投融資、金融交易和外匯儲備中的人民幣份額,為繼續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水準提供充足動力。
當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必須依靠國內的産業轉型、技術進步和制度進一步創新。陳雨露表示,我國應積極推進國際優質産能的合作,鼓勵和滿足國內技術和産業創新的資本供給,切忌出現盲目性的資本外流,喪失掉本國産業升級的時間窗口,以至於在激烈的國家競爭當中,功敗垂成。
大宗商品計價結算將成突破口
《報告》課題組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按照當前中國進出口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來看,預計到今年底全球貿易中人民幣結算的份額會達到3.4%。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出口的大宗原材料和能源有一半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那麼全球貿易中人民幣計價結算的份額會提升到7.05%,這無疑會大大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的水準。”《報告》指出。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計,未來10年亞洲基礎設施每年資金缺口8000億美元。《報告》認為,中國擁有比較高的儲蓄率和基礎設施建設水準,有條件成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體系的組織者和重要的資金供應方。
《報告》還建議,將“一帶一路”産業園區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支撐;要充分挖掘跨境電子商務使用人民幣的潛力,強化沿線國家對人民幣的民間認同感和接受度。中國政府正在實施“網際網路+”的戰略,改善營商環境,創新貿易方式,推動跨境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