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筆500元的借款開始,最後竟能累積成5.5萬元的欠款,最終被迫借下“裸條貸”,即提供一張手持身份證的本人裸照來代替借條,一旦發生違約不還款,放貸人就會以公開裸體照片跟與借款人父母聯繫的手段,要挾逼迫借款人還款。
名目繁多的校園網路貸款方式日漸風靡,一些具有高利貸性質的借貸平臺令不少學生陷入困局。
借500元,
30%周息滾出5.5萬
今年3月,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大學生,通過本人貸款和冒用其他同學身份貸款的方式,從不同的金融平臺獲得60萬元無抵押信用貸款,最終因無力償還而跳樓自殺。這名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普通學生卻借到了60萬元的貸款,“奇跡創造者”就是各大校園貸平臺。
5月6日,正在學校上課的南昌某高校大學生小譚(化名)也遭遇了“不還錢不準走人”的經歷。小譚被三名在貸款公司工作的男子強行帶至公司一房間內,遭限制人身自由30多個小時。這起非法拘禁事件,源於小譚半年前辦理的分期貸款業務:期限為一年,年利率高達36%。
而“裸條貸”的受害者小麗,最初只是在網路借貸平臺借貸寶上借了500元,但在高達30%的周利息面前不堪重負,總欠款達5.5萬元,被迫欠下了“裸條貸”,即以手持身份證的裸體照片為抵押借款。
這些案例,暴露出來的只是校園貸亂象的冰山一角。而催熱校園貸的,無疑是大學生群體旺盛的消費需求。
融360理財分析師日前對國內十幾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研,學校所在地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南京等地。調查數據顯示,有53%大學生給出的理由是出於購物需要(買化粧品、衣服、電子産品等)。
這些平臺多打著“零首付”、“免息”、“分分鐘到賬”的噱頭來吸引關注,同時還無擔保、寬審核,唯一的要求是在校大學生,只要提供身份證、學生證以及家長手機號、家庭住址等即可。在幫助大學生提前消費的同時,校園貸也給他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償還不易,
本息外還要“扒皮”
針對校園貸各項資費的實際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後,理財分析師發現,與借款時的通暢無障礙相反,想要順利償還校園貸借款,往往要在本息之外再扒掉幾層皮:除了借款時就已産生的仲介費、手續費、代理費、部分平臺扣留的押金等,還包括逾期後高昂的罰息和管理費,名目繁多。而且,這些從一開始即被扣除的各項資費雖然從不曾到過學生手中,學生卻依舊需要為這些並沒有借到的錢支付利息。
理財分析師隨機選取了10個開通校園貸業務的平臺,在這10家平台中,借款年利率最低為9.56%,最高則可達36.75%。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銀行活期利率在0.35%左右,近期P2P行業年利率約為10%-11%,銀行信用卡的逾期年利率平均水準是18%左右,而最高人民法院規定,民間借貸年利率超過36%為高利貸。也就是説,有些校園貸平臺的借款(分期)利率不僅遠高於銀行信用卡年利率平均水準,甚至已經逾越了司法保護區。
除了高利率外,各類校園貸平臺上往往還潛藏著其他陷阱。在統計涉及的80家平台中,只有21%平臺有較為明確的費率,79%平臺的費率較為不明確,甚至為了撮合貸款而隱瞞實際資費標準。
高息以及層出不窮的坑,讓校園貸逾期現象不絕。這一方面是由於學生本身沒有穩定收入來源,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平臺放貸時故意回避關鍵要素,甚至故意不提醒學生,以在逾期後賺取違約金(罰息)。
“大學生在借款之前首先要考慮自己有沒有還款能力,如果沒有或是不確定,儘量不要觸碰。”理財分析師提醒説,學生族在嘗試校園貸時不能光看其表面利率,而要仔細研究其真實利率,包括手續費、分期費、逾期罰息等,並儘量通過正規平臺進行借款。某些借貸平臺門檻雖低,放款也快,但運營多不規範,存在未對借款人提出風險提示、對借款進行變相加息、催收手段惡劣等問題。
法律人士也提醒説,如果實際借貸中利率超過法律規定,借款人可以依法申請法律保護。而一旦在逾期之後遭遇恐嚇甚至更為極端的方法催債,也應當適時報警求助。
揭秘大學生校園貸常見八大陷阱
貸款利息:某平臺目前的利率範圍為10%-24%。在該平臺上借貸的最高年利率設定為同期銀行借款年利率的4倍。
逾期罰息:發生逾期時,正常利息費用停止計算,逾期1-10天的收取0.05%的逾期罰息,10天以上收取0.1%。
逾期管理費:發生逾期時,正常借款管理費用停止計算,逾期1-10天的收取0.1%的逾期管理費,10天以上收取0.5%。
充值費:充值資金0.5%的轉賬費用,充值費上限100元。
提現費:提現金額0.3%的提現費,不設上限。
借款服務費:根據借款人信用等級收取,借款成功後一次性繳納。該平臺把借款人信用劃分為7個等級,最高等級(AA)費率為0%,第四等級(C)費率為2%,最低等級(HR)費率為5%。
借款手續費:借款成功後,一次性交納500元的手續費。
“代理費”:據悉,為擴大業務圈佔“地盤”,校園貸平臺一般會設校園代理,這些代理人通過為平臺爭取客戶從中領取提成獎勵; 如果代理人主動拉生意,成為仲介,則還可以同時從借款人手裏抽取仲介費,對於學生而言,通過校園仲介借款時還需繳納的“代理費”。
(責任編輯:畢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