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擔保公司倒閉潮幕後騙貸亂象:和民企相互勾結
- 發佈時間:2016-01-25 13:40:59 來源: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揭秘擔保公司“倒閉潮”幕後騙貸亂象
長江商報消息銀行人士詳解擔保公司勾結客戶套取貸款過程,多家公司“半歇業”兩年減少692家
對有著4年擔保公司從業經驗的部門經理李林(化名)來説,消息來得有些猝不及防,2015年12月14日下午3點,同事在電話裏告訴他:老闆欠錢跑路了!
他有些不相信地反覆確認,隨後撥通老闆電話,發現已是關機狀態。
“沒想到以這樣一種方式做垮”,1月22日,李林對長江商報記者説,“公司代償金僅3000萬元左右,按照杠桿比例來算並不高。”
李林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公司的擔保資本金為3億元,按照擔保公司1:10的放大規定,該公司可擔保貸款30億元,3000萬元左右的代償金僅佔擔保金的1%,並未達到業內“做不下去”的水準。
然而,第二天一大早他趕到公司一看,一群債權人已經圍住公司高層,討要公司向他們募集的3個多億的私募基金本息。這時,李林和公司人員才知道,公司以發行“私募基金”為名在外融資的金額已超過3億,“估計會更多,在核算自身資産還不上欠債後,老闆就跑路了”。
資金鏈斷裂、老闆跑路、代償破産、自融自擔……近日,多位擔保行業人士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民營擔保公司“倒閉潮”頻發,幾乎已經陷入“不轉型等死”的狀態;國營擔保公司的盈利和代償情況也不容樂觀。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公開數據發現,截至2014年12月,全國融資擔保公司為7898家,在保餘額2.74萬億元;相比于2012年,全國融資性擔保公司減少692家。
“擔保、小貸、信託這些‘類金融機構’做的業務和銀行業務類似,但它們自身卻不像銀行有一套完善的監管體系。”1月20日,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鄭蘭祥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業務操作方面,擔保公司有很多不正規的情況出現,比如風險控制能力差、追求高收益高風險的比重大,隨著目前國內一些非金融企業負債規模擴大,擔保公司等金融派生機構受影響,出現“跑路”、“倒閉”的情況。
資金鏈斷裂、跑路頻現多家擔保公司“半歇業”
在目睹了本地5家以上保額超過5億元的擔保公司“垮了”之後,華中地區一家註冊資金2億元的民營擔保公司部門經理李林,在去年12月底遭遇到“老闆跑路”的衝擊。
事實上,李林的“遭遇”並非孤立,一場擔保行業的寒冬正席捲大江南北。
1月13日,黑龍江省一位國營擔保公司負責人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目前當地民營擔保公司處於“只關不開”的狀態,一些擔保公司正在處置債務人的抵押資産,彌補客戶還不上錢而擔保公司被迫代償的資金。
安徽省對外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安徽共有融資擔保機構353家,而2011年底,安徽省融資擔保公司為404家,2012年底下降至386家,此外有100多家民營融資擔保機構不能與銀行正常合作。
從擔保公司跳槽至財富投資公司的王超(化名)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擔保公司特別是民營擔保公司資金鏈斷裂、老闆跑路、代償破産等情況逐漸出現,而2015年到達一個爆發高潮。王超預計,2016年情況將會進一步惡化。
李林表示,“倒閉潮”並不只席捲中小型民營公司,據他介紹,行業內一家2013年對外公佈保額超25億元、在當地排名前十的民營擔保公司,目前正官司纏身,各項業務暫停。
長江商報記者查詢其所提及的民營擔保公司發現,該公司2014年捲入北京一家P2P平臺跑路風波中,儘管該公司聲明跑路平臺網站上刊登的擔保函、擔保合同等“均係偽造”,但涉事調查仍不能避免。
此外,長江商報記者粗略統計該公司牽涉的法院判決文書,發現該公司僅在2015年被10家銀行或銀行分行上訴,同時捲入小額貸款公司和民間借貸還款糾紛超過15次,除了1、2月份,幾乎一年內每月都有2-3場官司要打。
為防控風險銀行斬斷民營擔保公司資金源
“為防控風險,2015年銀行全面清理和一些民營擔保公司的合作。”1月15日,一家大型商業銀行相關人士告訴長江商報記者。“2014年以來,我們銀行和民營擔保公司合作減少70%,凡是之前出現過一次問題或者是與其他銀行出現過一次擔保問題的公司,我們全部都壓縮退出了,更多只選擇和國營擔保公司合作。”
事實上,2012年年初發生的北京中擔投資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卷款跑路事件,就使得多家銀行對民營擔保公司警惕加深。
上述銀行人士表示,民營擔保公司容易和民營企業相互“勾結”,將本不符合貸款條件或可貸額度不夠的企業信用程度做大,從銀行方“套取”更大的額度,然後再進行利益分成。
銀行人士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長江商報記者查詢的上述大型擔保公司法院判決書中便有疑似這類情況。
一家農牧公司被上述大型擔保公司告上法庭,令其償還到期後擔保公司代償的400萬元貸款及55734元利息。該農牧公司辯稱,其不僅向該擔保公司支付了8萬元的擔保費用,而且還支付了60萬元保證金,實際到手的本金僅340萬元,故而上述擔保公司實際代償的本金應是340萬元及利息44933.53元。
不過,因被告方並無證據證明其實際到手的本金為340萬元,法院最終判決被告支付給擔保公司4055734元。
橫亙在銀行和擔保公司之間的不信任,還與頻頻出現的“過橋貸款”灰色操作模式有關。
在李林所在的擔保公司客戶中,有一位做衛浴産品代理的女老闆,旗下所擁有的房産和庫存經考察僅能向銀行借貸500萬元,但為爭取到該客戶,公司為其提供擔保從銀行貸款700萬元,而後,又因客戶從其他銀行借的300萬元到期,擔保公司追加了300萬“過橋貸款”給該客戶償還銀行借款,累計為其融資擔保達1000萬元。
“眼看自己還不上錢,企業老闆就跑了,這成了公司最大一筆壞賬,等我們報案時,發現她還將房産和庫存抵押給其他公司。”李林稱,企業主反覆抵押“騙貸”、“補窟窿”,擔保公司為賺取擔保費等幫其“過橋”延續銀行授信,儼然成了行業亂象。
“目前除了本地銀行,已經基本沒有大型國有或商業銀行再跟民營擔保公司合作。”一家知名擔保公司湖北分公司負責人告訴長江商報記者,“銀行的信貸如果更偏緊的話,擔保企業更難再生存下去。”
眾多擔保行業人士稱,民營擔保行業依賴銀行生存,銀行資金源為擔保公司最為穩定、安全的渠道。一旦銀行中止與擔保公司合作,就意味著擔保公司要麼不能再做大額度的企業貸款擔保業務,要麼只能從民間去找錢,“找錢成本很高。”
“銀行沒有授信額度的話,擔保就無法開展業務。”上述知名擔保公司湖北分公司負責人表示,“而且目前經濟下滑情況下,銀行信貸進一步收緊。”
李林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目前在民間融資的年利息在15%以上,短期借貸的利息更高,月息達到5-6%,“企業自有資金和凈利潤根本達不到這個增速,會越陷越深。”
左手擔右手 轉型陷“自融”灰鏈模式
行業“洗牌”大背景下,各地擔保公司紛紛轉型尋謀出路。
“現在擔保公司正在整合,民營擔保公司同國營擔保公司合作、同小額貸款公司合作、建立自己的P2P平臺等。”1月14日,上述擔保公司湖北分公司負責人對長江商報記者介紹,困境重重的擔保公司正在往網際網路化、專業化、集團化方向轉型。
例如,2014年7月,西部地區最大的國有擔保公司——重慶市三峽擔保集團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的P2P融資平臺“金寶保”正式上線。2014年底,民營擔保龍頭的瀚華擔保旗下網際網路平臺“瀚華雲”機構資訊服務平臺和“來投”個人金融服務平臺先後上線。
不過,擔保公司的跨界,也並非想像中那麼順利。
“擔保公司另外申請網際網路金融牌照和小貸牌照,就可以不再依靠銀行自籌資金。”王超表示,“但這種玩法也有可能玩垮。”
上述多位擔保人士表示,自籌資金後,操作不規範的企業極有可能出現“資金池”,“畢竟好項目難找,一旦錢投不出去或者投後收益難以償付平臺用戶的利息,‘自融’就會成為‘龐氏騙局’,後面融進的錢就是為了給前面的錢兌付本息。”
據網貸之家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累計問題平臺達到1263家,P2P網貸行業累計平臺數量達到3858家(含問題平臺),跑路型問題平臺佔比達到32.7%。
“一些擔保公司開始放棄企業客戶轉而專門做個人業務。”李林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當地有家規模相近的擔保公司,在意識到企業貸款償還困難、風險增大的行業現狀後,將很大一部分業務員和精力轉向做個人房貸、車貸業務,這種“走量”方式,使得該擔保公司2015年代償和資金鏈情況較同行要好。
此外,非融資性擔保業務也成為擔保公司規避風險突圍的方向之一。上述擔保公司湖北分公司負責人告訴長江商報記者,訴訟保全擔保、工程履約擔保是公司2016年發展的“重頭戲”,“拿到一級工程資質的企業,本身來説就是一個很不錯的企業,我們通過這種標準來篩選,來提高客戶的品質,降低風險。”
“傳統擔保行業業務單一,在網際網路金融、股權基金、新三板擴容的當下,過去單純依靠銀行放貸的中小企業,股權融資和貸款融資日漸多元,很多擔保公司失去了生存空間。”1月22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除開‘左手擔右手’這種違法操作,一個包括擔保、小貸、P2P、資産管理等産業的大型集團,下面各子公司隔離風險,相互獨立運作,注重信用和品牌,將更有發展機會,或成擔保行業發展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