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平臺進入“後萬億元時代” 需跨三重門
- 發佈時間:2015-11-27 06:31:37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資料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國P2P平臺曆史累積成交量達10983.49億,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當月,P2P網貸行業整體成交量達1196.49億元,環比9月上升3.87%,是2014年同期的4.46倍。融益匯輿情監測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P2P躋身“萬億元俱樂部”預示著P2P市場前途光明,但整體業績無法遮蓋歷史頑疾,在後萬億元時代,P2P要想穩中取進,仍有風險控制、信用徵集、地域平衡"三重門"待越。
第一重:資産端風險高企
早期不良的客戶拉鋸戰帶來過於追求用戶數量、過於強調資金數量的膚淺行銷,客戶資源偏科嚴重卻不注重消化升級引發蛋糕夠大、未有胃口的尷尬局面。一方面,相當多的P2P平臺缺乏判斷、篩選優質債權的能力,致使優質債權“供不應求”,另一方面,龐大資金流入的盲目消化進一步刺激監管原本就不嚴的情況下篡改數據、違規欺詐等不安因素。
面對日益嚴峻的資産端風險,部分平臺選擇多渠道並行消化的激進策略。融益匯輿情監測人員表示,雖然通過拆單可以做到短時間內資金消化,但對於杠桿得分本就很低的P2P市場,這種打擦邊球的策略近似賭博,一旦監管細則正式出臺後觸線或投資鏈發生斷裂,由拆單引發的譽損和壞賬勢必成為新一輪惡性迴圈的開始,對於那些資産端風險高企的平臺,還需將步子緩一緩,將目光回歸到風險控制的本質上。
第二重:徵信體系待完善
信用徵集有助於最大限度地降低風控成本。目前,多數平臺僅在資金用途、借款人基本資訊、借款用途、還款來源、還款方式、擔保機構等數個維度建立數據儲備,遠未達到成熟徵信體系的基本要求,這也是P2P平颱風險控製成本居高不下的普遍原因。P2P徵信如此困難,首先由於大量的平臺數據未被納入央行徵信系統,其次是P2P行業本身數據“孤島”林立,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數據溝通不暢。
徵信體系的完善需要監管部門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加以引導約束,但此階段需要通力合作並非意味著企業可以坐以待斃。例如融益匯,早在平臺上線階段,就率先使用大數據技術作為篩選用戶、選擇優質債權的手段,這種積極應對、先行創新的探索精神不僅可以提前籠絡優質資源,更能在徵信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佔領新高地。
第三重:地域發展不均衡
統計也顯示,P2P成交量集中于一線城市。根據10月網貸成交量排名發現,前五位的北京、廣東、上海、浙江、江蘇五省市累積成交量為1063.14億元,佔當月全國總量的88.85%。作為網際網路行業的特點,集中化、規模化曾是平臺前期優勢的體現,可以通過規模效應讓平臺快速成長,但經過洗牌之後,幾家P2P平臺佔據絕對份額的情況下,二三四線將是P2P市場有力的資源補充。
在P2P平衡地域資源,尤其三四線城市過程中,還存在渠道擴展艱難、客戶定位模糊、民間資本遇冷的難題。融益匯輿情監測人員提醒,首先,三四線城市的網際網路金融産品不易往大平臺化靠攏,傳統媒體、新媒體的行銷不若換成線下推廣,如適當開展針對大媽群體的廣場舞、農産品饋贈等活動,並伺機進行品牌露出。其次,三四線城市消費方向還是以財富升值為主,客戶社區化、收益積分制不若出臺短平快的收益性産品,這也是對平臺服務創新和運營能力的考驗。
P2P行業邁入萬億元時代是標誌性事件。後萬億時代,資産端風險高企、徵信體系待完善、地域發展不均衡將是P2P平臺突破後續瓶頸的三重門。跨門並不容易,諸多環節尚需監管細則的落實,但與其集體觀望,坐等指導意見細則儘快落地,不如迎難而上,豐富平臺自身內涵。利好也好,利空也罷,只要平臺過硬,利空反而能沙裏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