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業洗牌呼喚監管細則儘早落地
- 發佈時間:2015-10-23 08:58:10 來源: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張明江
P2P網貸本質屬於金融業務,必然蘊藏著相應的風險,適當而及時的監管是這個行業保持有序高速發展的必要條件。目前國家正在多管齊下推進P2P網貸監管:一是制定行業標準;二是建立社會徵信體系;三是完善牌照發放監管。網貸平臺必須要認清楚監管層的指導方向,否則將來“必死無疑”
無疑,網貸行業正處於多事之秋。
就在一篇名為《677家P2P平臺跑路》的文章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同時,曾在2013年轟動P2P網貸行業的深圳平臺“網贏天下”涉嫌集資詐騙案在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庭宣判。“網贏天下”案涉及受害者1009名,被詐騙金額1.66億余元。至今,“網贏天下”背後的主使人鐘文欽仍然處於在逃狀態。而借款人通過借貸平臺支付給網贏天下公司資金大多被鐘文欽個人使用,億元資金流向依然成謎。
雪上加霜的是,近幾個月來,正在經歷洗牌期的P2P行業,已有幾十家P2P平臺遭遇清盤。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監管政策逐漸明朗,問題平臺集中爆發也將在所難免。
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的指導下,由人民銀行前副行長李東榮博士擔任主編的《網際網路金融藍皮書: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報告(2015)》稱,P2P問題平臺快速增長,過度競爭、詐騙、經營不善等問題嚴重,行業依舊亂象重重。國家對於其監管將不斷細化,隨著監管細則的不斷推進完善,行業亂象將得到抑制。
關於P2P網貸監管細則,有消息稱,年底前出臺是大概率事件。
一大批劣質平臺將消亡
近兩年,借助網際網路金融迅猛發展的東風,P2P行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截至目前,數據統計顯示,我國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總成交量正式突破萬億元大關,比市場預期提前了近3個月的時間,我國P2P行業正式邁入萬億規模時代。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報告(2015)統計,2014年的P2P網路貸款市場在貸餘額超過千億元,總成交量突破3000億元,綜合平均利率下行,而項目平均期限上行,代表著市場回歸理性,經營回歸審慎。可以説,2014年是P2P網貸行業高度發展的一年。截至2015年3月31日,我國P2P網貸平臺數量達2295家,而且每天平均以新增6家至7家平臺的速度增長。僅3月就新增平臺83家,相較2015年2月的52家環比上升59.62%,同比上升12.16%;截至2014年12月19日,中國P2P網貸成交量達3057億元,相較于2013年的874.19億元的成交量,同比增長了250%。
而在整體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的同時,問題平臺數量同樣激增,經營不善、不合理、有道德風險的平臺逐漸被市場淘汰。
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截至2015年9月,近年來P2P問題平臺已多達1047家,其中今年以來的數量超過680家。
而就在今年6月,問題平臺數量首次超過新上線平臺數量。根據網際網路金融研究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建鵬預測,接下來的半年到一年時間裏,將會有更多平臺出現問題。
在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報告(2015)的調研人員看來,這個行業在飛速發展的同時,風險失控的尷尬局面和各種負面資訊的不斷疊加,對於本身不甚了解P2P行業的個人投資者來説是一種傷害,阻礙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可以推斷,2015年將是P2P行業劇烈震蕩的一年,特別是在經歷了前期超常規發展後,P2P全行業即將加速洗牌,大批P2P機構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風險。
“2015年,十部委出臺《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定義P2P為資訊仲介,P2P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隨後,P2P監管細則也將出臺,這意味著未來一大批劣質平臺將消亡,而優質的網貸平臺將成為行業寵兒,甚至有些平臺將與傳統金融機構合體,得到相關機構增信,共用關聯方客戶資源。”對於行業風險,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報告(2015)這樣寫道:P2P缺乏風險管理制度,風險較大,尤其是得不到銀行貸款的小微企業風險較大。國外的P2P發展可依託國外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而中國社會徵信體系仍未建立,P2P信貸平臺自行建立的信用模型難以被投資者認可,P2P具有較大風險。
此外,P2P準入門檻過低,而且消費者保護意識薄弱,加大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報告(2015)分析,國內P2P信貸平臺沒有義務對投資者進行教育,也沒有統一的資訊披露標準,投資者無法了解P2P運作情況,遇到爭議也沒有地方進行投訴。從統計數據來看,網路借貸行業壞賬率不低,投資、融資方的資質低於傳統金融的客戶,加之引入網際網路平臺帶來的資訊技術漏洞,整個行業的系統性風險不容忽視。
自融成觸發危機“罪魁禍首”
在行業洗牌期間,如何保證投資者的權益,也是目前民眾極為關注的問題。
清盤,通俗説法就是“破産”。在變幻莫測的P2P行業,清盤看起來遠遠要比跑路更易於被投資者接受。今年7月開始連續3個月,每月停業的平臺超過10%。
P2P作為資訊仲介,理應是借貸雙方資金、資訊交易撮合的平臺,但大多數問題平臺爆發的主要原因仍是自融,即P2P平台資金沒有流向真實借款人,而是平臺本身或股東借款自用,用於平臺股東的自有企業或償還債務等。
“從2013年開始,自融就是平臺頻頻出問題的‘罪魁禍首’。”P2P投友創始人東方風説。
例如今年1月爆發問題的裏外貸,9.34億元兌付賬款成為P2P平臺迄今涉及金額最大的一次兌付危機。該平臺2013年5月上線運營,法定代表人為孫友衛,自然人股東包括張文堂、孫友衛以及法人股東山東省萬軍投資有限公司。業內人士稱,平臺的實際控制人為高琴,係孫友衛的姑姑,而平臺自融的錢用於“拿地”。
在網貸之家CEO石鵬峰看來,選擇自融平臺,省去中間環節,這就相當於投資者要自己對平臺自有項目做風控。更有業內人士向媒體坦言,目前問題平台中約有四分之一涉嫌自融,成為P2P的頭號殺手。
“真正規範的P2P平臺上的錢都必須由第三方資金託管,平臺只是一個資訊仲介,錢進不了平臺的賬號,它很難跑路。”P2P投資人大多數踩雷的,就是倒在對這個行業一知半解,所以投資人一定要杜絕對P2P投資和P2P平臺的認識不清,安全和收益一定要把安全放在前面,“這個行業魚龍混雜,‘你圖的是他的利息,他圖的是你的本金’不是一句空話”。
“除此之外,P2P網貸平臺出現‘雷區’還會有一些徵兆,投資者一定要關注。首先,平臺的負面新聞不斷被爆出。其次,平臺理財産品開始出現較大變化,對平臺異常行為的識別要點是平臺突發性、頻繁地發短期標,突然提高發標的額度,通過各種非常規的活動提高項目的利率等吸引投資者。”目前正在P2P行業中進行創業的沈平向記者介紹説,一個穩定的投資平臺不僅産品運營是穩定的,其公司內部結構也是穩定的,工作人員流動性不大,投資群體也一般比較穩定,尤其是老投資者因為信賴而會選擇長時間投資。一旦平臺運營內部人員大規模離職、更換法定代表人或者大戶投資者集中撤離,那麼投資者就要注意看了,“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利率過高的平臺一般不可信,在當前利率水準的情況下,正常的民間借貸利率年化不會超過24%,再除去各種運營成本,給到投資者的收益一般不會超過20%。收益率出奇高的平臺,短期來講可能就是一個‘龐氏騙局’而已”。
監管細則將在年底前出臺
根據時間表來看,《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於今年7月出臺與P2P網貸平臺倒閉跑路“井噴”的時間點相對吻合。
不可否認的是,在指導意見出臺之前,網貸行業一直處於“三無”狀態——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對於高達3成的問題平臺發生率,拍拍貸CEO張俊表示,大批P2P公司野蠻生長,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既無他律,也無自律,導致出現大量問題平臺。
關於P2P網貸監管細則,有消息稱該細則將在年底前出臺。一名P2P網貸資深從業者告訴記者,一旦監管細則落地,突破紅線、建立資金池和平臺擔保等不合規的平臺必將會被淘汰。
今年5月,央行行長周小川談到了P2P網貸未來發展方向存在兩個可能性:美國P2P公司Lending Club的上市給了P2P網貸行業一個積極信號,為P2P未來的前景帶來一片光明,這是其中一種可能;而另一種可能則取決於監管部門對於P2P如何看待,P2P網貸平臺可能會面臨一定的監管壓力。
“在監管層面上,‘四條紅線’與‘十殺原則’的提出,銀監會普惠金融部的設立,表明2015年監管條例的落地是可以期待的。而多個省市也已出臺或者擬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援與促進網際網路金融的健康發展。”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報告(2015)稱,P2P網貸本質屬於金融業務,必然蘊藏著相應的風險,適當而及時的監管是這個行業保持有序高速發展的必要條件。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報告(2015)整理,目前國家正在多管齊下推進P2P網貸監管:
一是制定行業標準,隨著P2P網貸存業聯盟和行業自律組織的出現以及各聯盟內企業交易數據的積累,不僅業內標準逐步趨向統一而且風險控制體系也越來越完善,這種變化將使工商管理部門、司法機關、網路管理等相關監察機構實現制度對接,形成方便管理的統一化監管體系;
二是建立社會徵信體系。地方性P2P行業聯盟也積極為完善監管體系付出努力,爭取對接央行的信用體系數據庫,促進我國信用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三是完善牌照發放監管。未來更多非傳統的金融機構將會大量涌現,進行牌照發放管理可有效防範風險,發放P2P網路信貸牌照將成為國家準入監管的主要手段。
對於未來的監管趨勢,鄧建鵬認為,網貸平臺必須要認清楚監管層的指導方向,比如要走“資訊仲介”的道路,使自己的經營及時回歸到監管層所要求的方向上來,“如果你不能及時過渡的話,將來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