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銀行:P2P資金存管像“燙手山芋”

  • 發佈時間:2015-08-10 06:31:33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新聞追蹤

  趨勢:

  匯付天下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支付企業將尋求與銀行合作,P2P平臺投資人可在支付機構開立綜合支付賬戶購買理財産品和服務,支付機構為P2P平臺投資人提供支付賬戶。

  費用:

  目前已經和P2P試行業務的銀行,在收取各類手續費以外,還要收取一大筆保證金。銀行收費標準是按成交規模收取交易費,交易費用為資金進出分別收取2‰-3‰。但是第三方支付亦要收取千分之二的費用,P2P平臺綜合成本估計要提高1%。

  問題:

  截至6月底全國正常運營網貸平臺為2028家,但有1699家的成交量在5000萬元以下,佔比達83.78%。對於銀行來説,這類P2P的資金存管利潤不多,與風險不對等。

  在網際網路監管的新規之下,P2P的資金存管模式改變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記者從深圳幾家主流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了解到,銀行尚處在從系統、流程、風控等方面對銀行開展P2P存管業務進行研究的階段,銀行與P2P平臺系統的對接真正要落地實施尚需時日。

  有銀行業內人士坦承,對於銀行來説,絕大多數P2P的資金存管利潤不多,與風險不對等。在現行的投資環境下,銀行為平臺承擔了隱性信用背書的風險,而P2P平臺魚龍混雜,跑路風潮不斷,未來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銀行尚在謹慎觀察P2P行業,未必會接受中小平臺。

  第三方支付生存空間或壓縮

  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監管各類細則的逐步出臺,現有的P2P的資金存管模式將發生較大的變化。在銀行進入存管市場之前,P2P的資金存管業務主要由第三方支付企業完成,根據新規,銀行將取代第三方支付成為P2P的資金託管方。對於第三方支付而言,新規直接堵死了現有第三方支付提供的P2P資金存管賬戶體系,第三方支付變成資金通道。

  作為市場份額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匯付天下佔市場份額的1/3。該公司高級副總裁、匯付數據總裁穆海潔表示,根據新規,支付公司不能為金融機構等機構開立支付賬戶,但支付公司完全可以為金融機構的用戶開立支付賬戶。“未來支付企業將尋求與銀行合作,P2P平臺投資人可在支付機構開立綜合支付賬戶購買理財産品和服務,支付機構為P2P平臺投資人提供支付賬戶。”

  網貸之家CEO石鵬峰認為,“新規對於第三方支付而言,是個利空,第三方支付的生存空間或將進一步收縮,特別是第三方支付向P2P提供的資金業務或受到衝擊。過去P2P業內通行的第三方託管模式不再可行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直接淪為資金通道。”

  據悉,易寶支付已經暫停了與上百家P2P平臺的支付通道業務方面的合作,易寶支付希望採取一種“通道+託管”的模式,易寶提供支付通道,銀行提供資金託管,共同服務P2P平臺。

  P2P行業平臺運營成本將提高

  對於P2P行業而言,資金存管交給銀行,意味著平臺運營成本將提高。

  深圳第一網貸負責人胡爾義告訴記者,對於大多數平臺而言,要接入銀行的資金存管賬戶,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平臺的運營成本,對於不少平臺來説是無法承受之重。據其介紹,目前已經和P2P試行業務的銀行,在收取各類手續費以外,還要收取一大筆保證金。

  “除了手續費,銀行還要求一次性收取3000萬元的保證金,這部分資金必須無息放在銀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平臺的資金壓力。總的説來,銀行資金存管模式發生改變後,P2P平臺的運營成本增加非常大。”胡爾義説。

  一位P2P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銀行收費標準是按成交規模收取交易費,交易費用為資金進出分別收取2-3‰。但是由於銀行一般資金只能封閉,只能單家銀行資金進出,因此需要第三方支付的介入,第三方支付亦要收取千分之二的費用,這樣下來P2P平臺綜合成本估計要提高1%。

  不過,記者從深圳一家國有銀行了解到,出於風險控制考慮,銀行針對P2P資管業務一定會收取保證金,不過目前不存在統一收費標準。“銀行會根據平臺的資質、規模、合規性、風控模型等多項指標,去確定收費標準。資質好的平臺與銀行就有議價的空間,銀行的保證金費用可能就收得相對低一些。”

  銀行收益與風險不對等未必會接受中小平臺

  記者從深圳幾家主流銀行了解到,就在第三方支付企業憂心忡忡的同時,銀行開始醞釀進入P2P資金存管市場。

  近日,深圳有國有銀行主動和一些國資背景P2P公司尋找合作。據e路同心負責人透露,國有大行主動到府尋找合作,希望e路同心能夠成為該行首批P2P試點業務。

  記者從深圳市場採訪了解到,有國有銀行已確定將深圳定為該行在該業務上的試點。此外,已有平安銀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等股份制銀行逐步涉足P2P平台資金存管業務。部分P2P平臺已經內部測試了銀行資金存管業務,不少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P2P平臺與銀行資金存管業務的對接也接近尾聲。

  儘管如此,多數銀行對接手P2P資金存管仍持謹慎態度。一家國有銀行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大多數銀行對於P2P資金存管業務尚未完全鋪開,試點階段的要求仍相對較高。主要原因就是,從銀行收益和風險來看,P2P資金託管業務在銀行業內的爭議頗大。”

  事實上,P2P的資金規模並不大,基本都在千萬元級別。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正常運營網貸平臺為2028家,但有1699家的成交量在5000萬元以下,佔比達83.78%。這對於銀行來説,這類P2P的資金存管利潤不多,與風險不對等。

  “在現行的投資環境下,銀行為平臺承擔了隱性信用背書的風險。而眾所週知,P2P平臺魚龍混雜,未來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上述國有銀行負責人表示,因此,“銀行在考察平臺時一般會開聆訊會,銀行相關部門會從股東實力、背景、平臺運營的合規性、風控模型、不良情況以及業務模式的規劃等多個方面進行考察。”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銀行尚處在從系統、流程、風控等方面對開展P2P存管業務進行研究的階段,銀行與P2P平臺系統的對接真正要實施落地尚需時日。“P2P平颱風險大,一旦平臺出現問題,都可能牽連到銀行的聲譽,甚至導致經營受阻。對於銀行來説,P2P資金存管業務更像是個‘燙手山芋’。”

  上述業內人士稱,第三方支付公司託管的平臺裏,絕大多數都是中小平臺,銀行尚在謹慎觀察P2P這個行業,未必會接受這些中小平臺。

  南方日報記者 譚冰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