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國際金融巨頭紛紛佈局 區塊鏈或是互金終極形態

  • 發佈時間:2015-10-21 14:28:30  來源:東方網  作者:李瀟雄  責任編輯:畢曉娟

國際金融巨頭紛紛佈局 區塊鏈或是網際網路金融終極形態

  相較于傳統的信用形成方式,區塊鏈可省去大量人力成本、仲介成本,所記錄的信用資訊更為完整、難以造假。

  網際網路金融的潮浪正在全球範圍內改變現有的金融業態,但這場變革可能不會止步于當下直銷銀行、網際網路保險、網際網路券商等平臺的上線。行業前沿的區塊鏈技術為金融業的下次升級提供了一個可選方向,它的創業者正在嘗試用這項金融科技重構信用形成機制等基礎設施,從而更深刻地影響和改變金融交易過程。

  由於區塊鏈技術尚在孵化階段,定義共識尚未形成。至於區塊鏈技術究竟是什麼?多位業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闡釋較為晦澀,且存在一定出入,而被大部分業內人士所接受的一種説法是,區塊鏈是利用電腦程式在全網記錄所有交易資訊的公開賬本,其特點為去中心化存儲、資訊高度透明、不易篡改等。目前,此項技術在金融領域已開始實驗、應用的方向包括支付結算、智慧債券、財務審計等。

  對於大眾而言,更為熟知的則是區塊鏈技術的一項運用成果——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一名從事比特幣研究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用通俗的語言來描述,比特幣就是儲存在區塊鏈上的。如果説比特幣是錢,那這些錢實際上都是在區塊鏈上生産、儲存和交易的。”

  10月15日、16日,首屆全球區塊鏈峰會“區塊鏈-新經濟藍圖”在上海舉行,與會的相關業界人士更傾向於認為,區塊鏈的發展已突破虛擬貨幣的範疇,在經濟金融層面更大範圍的運用已經啟動,未來還將在社會管理等更寬廣的範圍內發揮作用。

  重構信用形成機制

  傳統金融網際網路化的意義在於,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擴大金融服務範圍、提高金融服務品質等。而區塊鏈技術的嵌入則可能會將網際網路金融的意義深化,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可通過程式化記錄、儲存、傳遞、核實、分析資訊數據,從而形成信用。相較于傳統的信用形成方式,區塊鏈可省去大量人力成本、仲介成本,所記錄的信用資訊更為完整、難以造假。

  舉例來説,當我們申請貸款時,需要提供相應的信用資訊,這就需要依靠銀行、保險或徵信機構所記錄的相應資訊數據。但其中存在著資訊不完整、數據不準確、使用成本高等問題,而區塊鏈的用處在於依靠程式演算法自動記錄海量資訊,並存儲在區塊鏈網路的每一台電腦上,資訊透明、篡改難度高、使用成本低。因此,申請貸款時不再依賴銀行、徵信公司等仲介機構提供信用證明,貸款機構通過調取區塊鏈的相應資訊數據即可。

  在中國的區塊鏈創業圈中,一個名為CertChain的全自動鑒證服務項目正是致力於不依靠第三方介入,以數學演算法的方式免費對資訊數據的真實存在提供證明。其官網介紹稱:“對任意文件和任何資訊,能夠以去仲介化的方式,用純粹數學演算法的方式提供匿名且安全的存在證明。並可以根據用戶需求,無需任何第三方介入,能夠便捷和極低成本地證明某個人對任意類型文件的所有權。”

  “區塊鏈本質上就是交易各方信任機制建設的一個完美的數學解決方案。”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發起人肖風認為,“一是用純數學方法來建立各方的信任關係;二是交易各方信任關係的建立完全不需要借助第三方;三是建立信任關係的成本幾乎降到了零。這也正是我預言的區塊鏈將幫助達成網際網路金融終極模式的核心所在。”

  肖風還介紹稱,以區塊鏈為基礎,再加以輔助方法可在網際網路上建立智慧合約機制,用程式代替合同,當約定的日期、條件一旦達成,網路自動執行合約,金融活動由交換數據變為交換代碼。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學者韓鋒稱,金融的核心就是信用的建立,傳統的信用建立是靠央行、商業銀行、法院等“中心”來建立,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過高。“支付寶們向前跨的一步就是依靠大數據來建立信用,大數據金融基本上是建立網際網路金融的第一步。它讓信用建立的成本比傳統銀行吸儲放貸方式的成本下降了很多,但面對全球市場,光靠國內的大數據建立信用還不行。”

  “比特幣信用的最高峰時,全球信用額度撐高到100億美元,不依靠任何中心背書,僅依靠全網記賬來建立信用,這是前所未有的。這樣的區塊鏈機制為信用建立提供了極大的啟發。現在國內的網際網路金融主要依靠交易大數據降低了信用成本,未來在全球市場上需要全網記賬,建立新的基礎協議來降低信用成本。”韓鋒如是説。

  從最新的監管動向來看,中國也正在發力信用體系的完善和更新升級,芝麻信用、前海徵信、騰訊徵信等8家民營徵信機構即將獲得個人徵信牌照,但大數據徵信話題尚屬新鮮事物,若將更為前沿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信用市場,所需時日或長。

  多家金融巨頭佈局

  本報記者對公開資料梳理髮現,目前已有多家金融機構通過成立區塊鏈實驗室、投資相關技術公司等方式佈局這一領域。包括納斯達克外、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瑞銀集團、高盛集團、桑坦德銀行、巴克萊銀行、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實驗已在證券、銀行、審計等行業啟動。

  瑞銀集團區塊鏈技術實驗室的PeterStephens在上述峰會上介紹,瑞銀集團在區塊鏈上已試驗了20多項金融應用,包括金融交易、支付結算和發行智慧債券等。據其介紹,基於區塊鏈技術産生的智慧合約(可自動執行合同條款),瑞銀的第一個實驗是智慧債券,“目前實驗還不成熟,但通過實驗發現,無論是對債券的發行方還是購買者,所有資訊都非常透明、方便”。接下來,瑞銀將在積分卡項目推進區塊鏈實驗。

  由於區塊鏈技術在資訊記錄、傳輸、核準等方面比人力具備較大優勢,因而在財務審計方面的運用更為直接。“2014年我們曾有一次全球討論會,討論有什麼會對我們業務産生顛覆性的影響?當時區塊鏈就已經進入德勤全球CEO的視野。從現在的角度講,我們已認識到區塊鏈會對整個行業産生顛覆性的變化。”德勤亞太區投資管理行業合夥人秦誼表示,“區塊鏈技術解決了審計行業歷來在滿足公眾要求、滿足監管部門要求方面的難點,能夠保證所有財政數據的完整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幫助審計師實現實時審計,提高審計效率。”

  此外,據境外媒體報道,目前納斯達克將在納斯達克私人市場開啟區塊鏈技術在股票市場的應用測試,納斯達克將嘗試用區塊鏈技術處理私營公司股票交易的大量非正式系統,如需要律師手動驗證電子錶格等。

  市場接受度仍待提高

  對於業界熱衷探討的區塊鏈應用前景,上述比特幣研究人士對本報記者表達了他的疑慮:“從很遠的角度看也許能實現美好願景,但現在似乎還不成熟。無論是科普還是區塊鏈系統的建設都太超前了。首先得讓別人知道這是什麼,目前還遠遠沒有到足夠被社會接受的時候。”

  在上述區塊鏈峰會上,與會人士亦討論了區塊鏈技術當前所面臨的挑戰。總結看來,目前最大的問題便是人們對區塊鏈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意願。其次,區塊鏈本身所存在的安全性問題還有待驗證。此外,該技術若應用在金融領域,則不得不面對監管態度的問題。

  韓鋒對此表示:“我和一些政府官員討論時,他們聽到區塊鏈的反應是,這個可以幫助提高社會服務水準,降低管理社會的成本,提高社會的公信力。我個人覺得,如果區塊鏈能夠把第一代網際網路資訊的流動升級到資訊的自由公證,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政府很可能是未來最大的區塊鏈用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