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與網際網路金融的聯姻之道 機遇與挑戰並存
- 發佈時間:2015-09-16 08:53:56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鄭夢琦
在各上市銀行的半年報悉數登場之後,人們一方面對銀行業績伴隨經濟週期的下滑感到擔憂,另一方面又被各銀行令人“眼花繚亂”的網際網路金融創新所吸引。在增長亮點缺乏的情況下,網際網路金融被許多銀行視為轉型契機和“救命稻草”。
例如,作為大銀行的代表,工行推出“融e購”電商平臺、“融e聯”即時通信平臺和“融e行”直銷銀行平臺“三大平臺”;作為股份制銀行的佼佼者,平安銀行構建了橙e網、口袋銀行、平安橙子等面向公司、零售、同業等客戶群體的網際網路門戶。更激進的,還有浦發銀行于7月7日正式推出的SPDB+浦銀線上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平臺,與第三方公司合作展開P2P業務。
形勢比人強,在網際網路資訊技術的衝擊下,各國銀行眼下都更加重視其中的機遇和挑戰。例如,到今年4月,據統計華爾街六大銀行五年裏裁員8萬,而各銀行裁員最多的為固定利率、匯率和期貨部門,有研究者分析發現銀行的技術和風險管理、合規部門反而在增加僱員。這就充分體現了大銀行對於新技術、新風險的高度重視和“未雨綢繆”。
近年來,基於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新,我國銀行業逐漸獲得了更為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援。因為就現有的網際網路金融監管思路而論,實際上是在致力於推動同業業務監管的一致性。這就意味著監管將更多從産品功能和業務本身出發,對P2P網貸等新興業態,會由過去過於寬鬆轉為趨嚴,而對銀行的監管則會相對有所放鬆。理論上,這對銀行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構成利好。
綜合來看,各家銀行的網際網路金融創新重點,可歸納為幾個方面:一是渠道替代,即通過發展電子銀行、移動銀行、直銷銀行等,優化與變革原有業務流程與組織架構;二是依託新産品或業務,著力推動零售業務拓展與強化個人客戶獲取能力;三是積極介入電商,通過大力拓展業務場景來增加客戶黏性;四是嘗試把原有的融資類業務搬到網上,如嘗試網際網路供應鏈金融;五是佈局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新興電子支付業務及基於網際網路的中間業務;六是對網際網路金融新業態的直接介入與間接合作,如與P2P網貸、第三方支付的合作等。
不過,銀行的網際網路金融創新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業務範疇與邊界不清晰,各家銀行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根本無法橫向比較,各銀行究竟希望通過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業務,達到大而全的“超市”還是“精品店”,大多沒有清晰的頂層設計。又如,在網際網路金融業務與傳統業務板塊之間存在突出的協調矛盾,這往往體現在財富管理類産品、渠道、人員、激勵約束機制等多方面。還有,部分銀行致力於打造各自的O2O閉環生態圈,但長遠來看,網際網路金融的真正優勢,或許還應體現為開放型平臺,以多平臺共贏為目的,而非獨家通吃。對某些網際網路金融創新來説,究竟是基於提升上市銀行投資價值的“噱頭”,還是真正有利於發掘新的、可持續的業務增長點,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價值能否體現在彌補小微金融、居民消費金融和財富管理等傳統金融體系的“短板”上,還需進一步觀察。
客觀來看,銀行的網際網路金融創新逐漸體現出“大資本驅動”的特點,小銀行做網際網路金融的優勢並不明顯。由此觀之,未來將呈現三大主線:工行等“巨頭”由於擁有資本優勢,因此容易大規模佈局,可實現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簡單粗暴”式發展,但能否真正實現以“客戶體驗”為中心,還缺乏迫在眉睫的動力:平安銀行等依託于各類準金融控股集團的銀行,只要能依託集團資源,有效實現網際網路金融板塊之間、網際網路金融與傳統業務之間的綜合功能協調,就有較大發展前景;新興網際網路企業發起的民營銀行,要真正在激烈的銀行業競爭中闖出一條獨有的“網際網路銀行”發展之路,困難不小。
由此,就進一步銀行發展網際網路金融的“藍海”來看,應抓住現有金融體系功能亟待完善的領域。一是居民金融,即如何更好通過降低門檻、提高便利性來滿足居民金融需求,包括消費金融和財富管理。經濟發展動力調整與提升國內消費需求相關,而現有消費金融創新的低水準對此形成嚴重制約;面向不同階層的財富管理創新,不僅有助於國人增加財産性收入,而且有助於促使中高收入者培育穩健的投資理念。二是小企業金融,包括對小微企業的資金支援、風險管理支援和財富管理,還有對小企業信用環境與文化建設的幫助。小微企業金融現有的“行業細分”已難以解決矛盾,而需要不斷拓展服務邊界和內容。三是跨境金融服務,伴隨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快速開放,金融服務“走出去”和“引進來”都變得更加迫切,而網際網路金融技術手段有助於推動跨境金融服務能力的提升。
概而言之,隨著後工業社會的工業4.0時代來臨,網際網路金融給銀行提供了新的轉型道路,但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網際網路金融還難以對銀行業産生顛覆性影響。在明確業務邊界的基礎上,各銀行還需對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將達到的目標和路徑有更清晰和準確的理解和認識,不能只是停留在“跑馬圈地”的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