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郭田勇:消費金融需求遠未被滿足 電商值得嘗試
- 發佈時間:2015-07-29 09:20:22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畢曉娟
消費金融的藍海引來了各路資本的爭搶,作為傳統金融領域的“老大哥”,銀行發展消費金融有何優劣?面對網際網路金融的衝擊,銀行能否站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上佔領消費金融市場?
7月25日、26日,新京報記者就該問題分別採訪了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借助網際網路拓展業務對銀行有很多意義
新京報:消費金融對銀行來説不是一個新生事物,為什麼現在這麼多銀行要大力發展消費金融?現在的情況跟之前有什麼區別?
曾剛:在中國,銀行業在消費金融當中其實佔主導地位,銀行的零售業務,包括信用卡、分期,甚至個人按揭貸款業務,這些都歸到消費金融領域。按這個大的口徑來算,過去銀行業的消費金融做了很長一段時間。
但(現在)出現一個問題,相對於需求而言,發展不夠充分,這個領域還有大量的需求可能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今天國務院還要進行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就是希望新的消費金融公司和原來的銀行消費金融業務之間能夠有一些區別,包括業務風險控制、客戶挖掘和現有銀行有所差異,那麼這樣的話,就可以和現有銀行形成一個有益的補充。
此外,和現有銀行相比,消費金融公司天然是一個全國性的牌照,經營的範圍目前並沒有地域的限制。如果能夠借助網際網路來拓展業務的話,實際上它對現有銀行網點的延伸、客戶的擴展,尤其是地方性的金融機構而言有很多的意義。
郭田勇:消費金融是一片藍海,市場可開墾的空間非常大。以前4家消費金融公司,所能提供的消費金融業務相當於這片汪洋大海來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現在關鍵是要繼續提高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拓展這片業務。在拓展過程中,我相信會從信貸、金融服務的方法和手段上産生一些創新和突破。目前來看,未來需要拓展的短板還是消費信貸服務。
銀行既有的模式都在探索中
新京報:北京銀行、中國銀行等已有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如何?能否借鑒?
曾剛:原來的發展還不見得是一個很成功的模式,因為以前並沒有一個類似的機構存在。既有的模式應該是怎樣的,其實銀行都是在探索。
從規模上講,原來的模式不是特別大,消費金融公司本身受資本規模的限制。還有一點可能比較重要的是,銀行下屬的消費金融公司,從某種意義上講,其業務模式、分管流程,風控制度等還是延續了商業銀行的模式,空間就很有限。
從真正意義上講,必須基於新的商業模式形成新的業務模式的情況下,適應人們真正的消費理念、消費方式的變化,設計新的産品和新的業務流程,這樣的消費金融公司才是有前途的。牌照如果不好好用,又走回到老路上去,頂多對現有銀行的模式進行一點點的補充,但是這種補充空間未來是很小的。
新京報:很多人現在鼓勵銀行單獨設立一個消費金融公司,這樣能擺脫傳統銀行的束縛。
曾剛:可能會有點好處,單獨成立可能還是有些激勵的作用,比內部的部門稍微要好點。但也不一定,因為獨立的時候利用銀行自身的平臺的機會也少了。如果真的不能夠放手讓它去做,讓它去創新的話,在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意義不是特別明顯。
銀行真的要去做,又想讓它做的和自己的消費金融部門有所不同,應該以更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引入一些網際網路企業,或是商業平臺,和消費、銷售相關的企業進行深度的合作,這個可能是讓它變得更有價值的一種選擇。
民間機構服務意識比銀行強
新京報:除了銀行外,電商、P2P、小貸公司等也在佈局消費金融市場,那麼與之相比,銀行的優劣勢是什麼?
郭田勇:銀行的優勢主要還是在它的專業性,專門從事風險控制機構;同時它對客戶的品牌效應、號召力上有優勢;利率價格通常比其他要低。但銀行以前對這個市場不太重視,因為畢竟相對於銀行傳統業務來講,消費金融屬於“掙小錢”,銀行不愁生存,而民間的這些機構“光腳的不怕穿鞋”,給它這點機會,它在消費金融市場上有可能創新意識、服務意識比銀行強。
曾剛:銀行的優勢是客戶很多,但是我覺得銀行的優勢是在傳統的做法上,在新興領域中未必是有優勢。現在網上交易大多用的是支付寶或是微信支付,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首先接觸的也是電商的平臺,不是銀行的平臺。如果人們的消費習慣從原來的傳統變成非傳統,從線下變為線上,那銀行消費金融的優勢就不一樣了。這個趨勢很重要,銀行要跟住這個趨勢進行創新。
新京報:網際網路都講大數據,銀行客戶多,那銀行做消費金融在大數據上是優勢還是劣勢?
曾剛:這需要銀行自身去挖掘,銀行要更好地運用大數據。但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交易都在網上進行,銀行收集的大數據就沒有意義。交易內部的數據,真正的經濟價值含量,如到底買了什麼東西,客戶需要什麼東西,客戶喜歡買什麼東西等銀行都沒有。
郭田勇:與其他金融機構、網際網路機構相比,銀行在大數據、雲計算的領域上肯定是有差距,但銀行也在探索。工行等在做電子商城,也是為了做消費金融。做電商之後,銀行也能夠獲取客戶的一些消費數據資料,未來也會用大數據的手段。
建構銀行自己的消費金融生態
新京報:銀行想做好消費金融,電商是其中一個突破口嗎?是否還有其他的途徑?
曾剛:電商值得去嘗試,不一定要做得像京東、阿裏那樣成為銀行的營利點,最重要的是需要把客戶留在銀行的體系裏面,需要知道客戶真實的偏好以及交易的數據,提供與之相關的消費金融産品。
在大趨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銀行去做一些嘗試,這種嘗試實際上重新去建構銀行自己的消費金融生態或是消費金融的體系。成不成功很難講,但是必須要嘗試。
郭田勇:電商是一個重要突破口。同時銀行自身的物理網點比較多,利用物理網點也是有相當大的開拓空間。銀行需要跟一些非電商的商家合作,如百貨商場、旅遊公司、婚慶公司等合作,我相信也是能夠發現很多商機。不能説消費金融都是線上的,線上線下都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