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轉型網際網路金融銀行應注重差異化
- 發佈時間:2015-04-01 07:2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截至3月27日,五大國有銀行悉數發佈了2014年年報。其中,工商銀行2014年實現凈利潤2763億元,以5.1%的同比增速墊底,而農行、中行均在8%左右。相比2013年10.2%的增速,2014年工行凈利潤增速可謂“腰斬”。
對此,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認為,凈利潤增速下滑,主要有三個原因:“三期疊加”傳導至銀行,撥備衝擊利潤以及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縮減利差。
姜建清曾指出,中國銀行業已告別“規模擴張”驅動業績增長的時代,過去凈利潤動輒30%的增速已一去不復返了,凈利潤個位數增長和不良攀升是銀行的“新常態”。
這讓筆者想到不久前工行發佈的網際網路金融品牌“e-ICBC”,即三大平臺(電商、即時通訊、直銷銀行)和三大産品線(支付、融資、投資理財),成為國內第一家發佈網際網路金融品牌的銀行。
工行此舉或許意味著傳統國有大行開始向網際網路金融轉型,這既是經營環境和客戶需求倒逼的結果,也是結合自身優勢和主動擁抱網際網路的需要。
未來,基礎設施空間有限,融資更多向PPP、地方債券等渠道轉移;製造業産能過剩中短期內難有改觀,註冊制也將為製造業實體開闢另一融資渠道;房地産供不應求格局已逆轉,抵押物價值下跌成為不良率上升的源頭。因此,銀行的三大傳統業務,房地産、製造業、基建投資,不僅難有可觀的利潤貢獻,而且在存款保險制度出爐,失去政策和利差保護下,繼續“扎堆”可能會惡化資産品質。
筆者認為,結合自身優勢,銀行向佔企業總數90%的中小企業融資轉型是必然出路。
比如,美洲銀行是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和最大的小企業貸款銀行,擁有430萬戶小企業客戶,2010年其消費者和小企業銀行業務的收入佔全部收入的43%,是該銀行最大的業務板塊;美國第四大銀行富國銀行,在美國10萬美元以下的微型企業貸款業務排名首位,市場份額超過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總和。
在中小企業融資上,大銀行利用網際網路更有優勢。工行擁有國內銀行最先進的IT基礎和歷經15年打造的電子銀行體系;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廣泛的業務範圍、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以及雄厚的資金實力。因此,大銀行應用網際網路有獨特優勢。
首先,借助過去幾十年海量客戶投融資服務的歷史數據,銀行可實現後臺處理的集約化、標準化。其次,對單個企業融資,可通過大數據分析産業鏈上下游風險進行決策。最後,金融屬風險行業,單一業務的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可能會受到行業或企業風險衝擊,而傳統銀行在“線上+線下”和“渠道+實時”等多場景、多行業應用,能最大程度降低風險。
對於工行這樣的“大象”轉型,筆者認為走差異化是可行的。因為,無論實體店還是網際網路,都是與客戶聯繫或提供服務的渠道。也就是説,網際網路金融不管融合了多少網際網路技術,始終離不開金融的功能和屬性,網際網路僅僅是渠道。
傳統的付賬、轉賬等業務,網際網路可替代實體銀行網點。但是,按揭、信用卡申請、換匯等業務,網際網路會對實體銀行起補充作用。
另外,商家在工行“融e購”平臺上註冊,目的之一是為獲得工行融資,其造假的主觀概率會大幅下降。因此,工行的信用決定了“融e購”可以向電商平臺的高端細分市場發展。
此外,工行等大型銀行坐擁幾十年海量企業和個人用戶基本資訊和金融數據,“網貸通”、“工銀e投資”等小貸和投資産品,大數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這是網際網路金融機構不具備的優勢。
當然,傳統銀行層級繁多、條塊分割、代理鏈條長,適應新變化的節奏較慢。銀行戰略一貫保守,行為有短期化傾向,無法容忍“長期燒錢”的網際網路式創新。而且,銀行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具有創新源動力的一線管理層和員工可能無法獲得有效激勵。正是這種體制掣肘,看似銀行擁抱網際網路沒有優勢,但隨著經營環境倒逼,客戶需求變化,以及存款保險和銀行市場化的推進,傳統銀行在網際網路領域會大有作為。(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