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P2P平臺能浴火重生
- 發佈時間:2015-11-14 02:34:20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P2P能否取代銀行成基金公司拓展的銷售主渠道?我看懸,三年以前,以好買、諾亞、眾祿為代表的第三方機構就拿到基金銷售牌照,幾年耕耘,都沒有超越銀行的趨勢。P2P若要走這條路,上無銀行親爹加持,下無群眾基礎,可謂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仍將上下而求索”。
當然也不必為其操心,P2P公司真心想吃銷售這碗飯,我看未必。不過是眼下世道艱難,儘量多找幾個吃飯的渠道,但是從其“不務正業”的行為可以看出,經過前幾年的野蠻生長,依靠剛性兌付吸引債權人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實際上,隨著以房地産項目為代表的資産端快速萎靡,比P2P公司監管更嚴格、資本更雄厚的信託行業都難免遇到産品延期兌付的問題,何況在剛剛起步的平臺公司。
不是危言聳聽,有的公司已面臨困境,項目方資金流動性枯竭,實際控制人只能拆東墻、補西墻來歸還從投資者融回來的資金,甚至是捲入民間高利貸,要讓這些公司按時還錢,走司法程式吧,能拖個好幾年;到府討債吧,論技巧、論方式、論身段遠沒有民間借貸者彪悍,如果碰上有資産、有抵押的項目,還算是有一口氣在,能夠用時間換空間;但若是遇到平臺公司本身就是為關聯方融資所建,或者有跑路傾向,那才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哭都沒地兒可以哭去。
有業內人士總結,最初P2P平臺之所以發展較快,主要是遵循剛性兌付的思路吸引客戶,部分平臺口頭承諾本金保障,以獲得短期撮合交易規模的快速增加。但是,隨著撮合交易額增大,風險控制的難度增加。一方面,借款端的好項目越來越難找,風控不嚴,有可能帶來壞賬、不良率提升等問題;另一方面,從大環境看,部分債權人對P2P平臺的不信任度增加,平臺在尋找投資人方面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除此之外,隨著大類資産配置環境的變化,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很多業內人士對P2P行業的門檻、界限等仍有些“吃不準”,不想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再加上遇到業務增長乏力的瓶頸,不少P2P平臺為留住客戶開始謀求多元發展,向財富管理平臺轉型,獲得基金銷售牌照正是其中一環。
據不完全統計,P2P行業問題平臺數已累計至1078家,而從事該類業務的企業總共才3000家左右。由此看來,已經高達三分之一的平臺出現問題或倒閉。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從其日漸興起到由盛轉衰,其實都一個原因:無準入門檻,導致遍地開花;無行業標準,導致野蠻生長;無監管機構,導致風險難以管控,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想起一個聽來的笑話,有人去參加所謂的“網際網路金融峰會”,各路投資人云集。中午吃自助餐的時候,鄰桌坐了三個“土豪”,其中一個貌似領導的“土豪”對另外兩個貌似跟班的“土豪”説:明兒個回去,我們也做一個P2P網貸平臺,先可以讓兄弟們把錢拿出來撐著。
這話雖然狂妄,卻點中了P2P公司最大的缺陷:隨意性。有消息稱銀監會P2P監管細則已基本制定完畢,目前在徵求央行、證監會、保監會等多個部委的意見。對於這個建議,那是舉雙手贊成,竊以為,金融機構不同於實體,若缺乏監管,其追求利潤的本性會自然利用高杠桿、過度的期限轉換及其他複雜工具,所有這些都可能導致金融不穩定,從而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萬萬不可放鬆。
那P2P公司會就此消失嗎?當然不會,任何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新生事物都必然泥沙俱下,既有正面推動進步的力量,也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傷害。就歷史經驗而言,改革開放後釋放的最大活力,就來自“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民營經濟,而不是寄予厚望的國企改革。還是那句話,是金子總要發光,是鳳凰總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