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天

財經 > 網際網路金融 > 觀察家 > 正文

字號:  

兩巨頭網際網路銀行的樂與憂

  • 發佈時間:2015-08-28 09:22:07  來源:大河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網際網路金融烽煙再起。近日,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上線,這是中國首家網際網路銀行邁出實質性經營的一步。緊接著,螞蟻金服推出一站式移動理財平臺——— 螞蟻聚寶予以反擊。

  總結兩大巨頭的運營模式,可以看出兩大網際網路銀行的特點。一是主打網際網路理財。微眾銀行上線活期+、定期+、股票基金以及“存工資”等産品,主打理財和轉賬兩項業務。螞蟻聚寶集合了餘額寶、招財寶和基金等三種理財類型,實現一個賬號打通,並通過收購的數米基金網接入900余只基金。二是採用網際網路技術架構。微眾銀行和螞蟻聚寶的架構都是基於“雲”上,以雲計算的方式保證其金融IT系統的可靠性、可擴展性和相容性。微眾銀行成為“去IO E”平臺上的銀行,由騰訊雲從雲機房、計算、數據庫、存儲等方面為其提供支援。而螞蟻聚寶的架構基於螞蟻金服自主研發的金融雲之上,可以輕鬆應對大流量,支援海量交易,並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不過雖然熱鬧依舊,但此波網際網路金融浪潮已經影響式微。這與網際網路金融的大背景有關,即根據總體監管原則,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已經告別顛覆者角色,不能再打著技術創新的幌子,從事多種混業業務從而實質上混業經營。不過,更為重要的是,網際網路銀行值得稱道的創新亮點並不多,頗有山窮水盡的味道。一方面,網際網路銀行近乎複製了直銷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和網際網路金融日益嚴峻的挑戰,直銷銀行成為商業銀行“網際網路+”戰略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截至2015年7月底,中國直銷銀行上線數量超過30家。現階段,網際網路銀行問世,似乎只是多了家直銷銀行。微眾銀行開戶的邏輯與很多直銷銀行一樣,通過已開銀行卡進行客戶資訊的交叉驗證,用戶註冊後可獲得一個19 位虛擬銀行卡號,是一個比較基礎的電子賬戶,僅限于購買理財産品、轉賬至同名賬戶等功能,不支援刷卡消費及向外轉賬。即便是人臉驗證技術也不足為奇,江蘇銀行直銷銀行等直銷銀行早已採用這一技術。另一方面,平臺戰略多為舊酒裝新瓶。網際網路銀行以及網際網路企業的平臺戰略、平臺産品大同小異。螞蟻聚寶實際上是數米網的移動升級版。各類平臺無本質差別,無非是産品多寡。

  網際網路銀行還難以在網際網路金融衝關中迅速卡位,而且目前的“輕資産”模式,也存在隱憂。

  一是補貼問題。微眾銀行上線的“活期+”等理財産品,收益率明顯高於同類産品。上線初期通過高收益來吸引客戶無可厚非,但溯及過往各大網際網路理財企業,哪個不是靠收益率博取眼球經濟,期望平地一聲起,卻最終曇花一現。這種靠補貼的思路已難以像當年餘額寶一樣將銀行存款分流。

  二是代銷風險問題。微眾銀行、螞蟻金服等多為代銷産品。二者甚至高舉零申購費大旗,在期間推廣,用戶從平臺購買産品時均無需支付申購費,且螞蟻聚寶還表示基金贖回可實現T+1到賬。在股市暴跌背景下,基金、信託等産品更是陷入漩渦之中。如何做好風控,劃清責任,是網際網路企業面臨的功課。

  三是用戶接受程度問題。眾所週知,騰訊目前擁有8億Q Q用戶和4億微信用戶。由於微信用戶匿名制,將用戶轉化為客戶是個難題。微店等産品採取向客戶主動推送的方式,這種行銷方式的導流效果不佳,甚至引發用戶反感。微眾銀行推出的“微粒貸”等小額信貸産品,同樣採取了主動推送給目標客戶的做法,效果有待觀察。

  四是集團內部競爭問題。資産管理行業已經成為金融業綜合化經營的重要一極。以牌照放開、渠道擴充、投資拓寬為抓手的監管新政打破了資産管理業務分業割據的局面,業務之間的壁壘逐步被淡化。“大資管”行業跨界競合與綜合經營緊密契合的態勢基本形成。因此,單純打理財牌,可能使銀行牌照的價值喪失,也造成集團內部左右手互搏。作為一家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需要在騰訊這樣的平臺上定位自己的角色。微信場景中承擔多元化理財功能的是理財通,與微眾銀行的理財格局類似。二者面臨功能整合。

  網際網路銀行還沒有真正開展銀行業務。筆者認為,網際網路銀行還需要植入更多金融基因。展望未來,網際網路金融在回歸正常監管軌道後,融合創新將成為新的主題。傳統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公司、金融機構中的不同行業以及網際網路金融各種業態之間,如果以開放的心態開展合作,將可能創新出多樣的産品和服務,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多種新型商業模式。這才是網際網路銀行的價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