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網際網路金融 > 觀察家 > 正文

字號:  

比鄰風險的P2P自融

  • 發佈時間:2015-03-19 10:1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曉瑋  責任編輯:畢曉娟

  P2P平臺的風險危機仍在繼續。

  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2014年年底網貸運營平臺達1575家,其中問題平臺達275家,是2013年的3.6倍。春節前後是兌付高峰,P2P平臺也面臨著提現挑戰。在今年無法承擔提現壓力的平台中,有一家危機平臺的出現格外引人注目。

  引發這場危機的,是盛融線上在今年2月初發佈的一條限制提現公告。這並不是它第一次發佈這樣的公告。

  “盛融這次抗不過去,全廣州平臺沒一個能獨善其身。”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評價道。在廣州,盛融線上是最早成立上線的P2P平臺,成交量最大、代收最多,最早提出剛性兌付並引進第三方融資擔保公司進行線下擔保。此外,廣州、東莞地區至少有8家平臺創始人是從盛融線上走出的。

  “如果投資人同意逾期,事情不被曝光,壞賬慢慢填補,可能就這麼過去了。”一位接近盛融線上的業內人士説。但事實上,盛融線上這次的危機,並不是其客服人員聲稱的“3000萬元壞賬”才釀成的9億元待收。早在2012年,網貸之家的論壇上就出現過盛融線上存在自融行為的數據分析文章。在盛融線上這次爆發提現危機後,有網貸投資人表示:“誰踩到這個雷真是活該,已經討論3年了。”

  “自融這個情況在網貸行業中已經存在很久了,”網貸之家CEO石鵬峰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出現問題的平台中,很大一部分都存在自融情況,除此之外還有純粹的詐騙、拆標、挪用資金、借新還舊等不合規操作。”

  他認為,自融帶來的最大問題是平臺無法給自身風控。自融項目好的話,出現問題的幾率不大;但一旦項目出現問題,平臺往往會放鬆風控標準,導致窟窿越來越大,直至不可持續。

  據廣東南方金融創新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吳松介紹,自融可分成兩種情況:一是自己本身有項目,融資渠道有限,所以自建平臺融錢;二是建了平臺融錢回來再找項目端開發。前者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後者因為融資成本較高,存在巨大的經營風險。正因為如此,監管層在多個場合下明確提出P2P網貸平臺不能自融的監管態度。“自融和項目本身沒關係,但在推進過程中會産生道德和巨大的經營風險。”

  “投資人投自融平臺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石鵬峰説。目前,很多投資人選擇自融平臺的原因是認為自己可以風控好平臺,且平臺就是借款人的情況下可以少付出一部分中間費用。“如果投資人沒有能力調研和風控,那就不要投自融平臺。”他説,“如果投資人能夠把握風控,為何不直接投股權呢?能把握風控的情況下,投資自融平臺,就相當於以債權投資的收益,承擔股權投資的風險,風險和收益完全不匹配。”

  據了解,盛融線上的投資人中,不少人投資的錢來自信用卡套現或向銀行貸款。石鵬峰認為,投資人使用信用卡套現或者向銀行貸款、親戚借錢來投資網貸的方式實際是在放大杠桿,以換取更高的收益。但是杠桿在放大收益的同時也放大了風險,所以投資人一定要量力而行,杠桿不宜過大,並且在大杠桿的情況下更加要注意分散投資。在談及此時,石鵬峰頗有些無奈:“網貸之家成立3年多以來,做了大量的投資者教育,但很多時候效果並不是特別好。而市場的慘痛教育給投資人帶來的教育和警示作用極大。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希望投資人可以早一些培養風險意識。”但他同時表示,網貸行業現在發展和成熟的很快,而且相關監管部門對此也愈發重視。“要有充分的資訊披露機制,並且嚴懲詐騙和有嚴重危害的不合規行為。”

  “P2P平臺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風控能力,不能盲目擴張。另外根據研究院過往收集的數據和經驗來看,如果自融項目和資金池在整體平臺規模上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就表示平臺在融資填補‘壞賬窟窿’,而不是處理不良項目。這意味著此平臺存在巨大經營風險。”吳松提醒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