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生長是校園貸款給自己挖的坑
- 發佈時間:2016-03-21 08:54:1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21歲的大學生鄭德幸死了。他以決絕的方式,從8樓跳下。他欠下60多萬鉅款,而父親一生的積蓄只有7萬。生前,他試圖通過打工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贖。臨死前,他只有38.5塊錢。一個缺乏約束和自製力的男孩,遭遇野蠻生長的貸款網路,“合謀”之下,走向毀滅。(3月19日《新京報》)
身陷賭球的迷窟,大學生鄭德幸用校園貸款來當自己的救命稻草,最終卻讓其成為壓死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校園貸這種源發于網際網路的新興事物,它對學生的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是否“存在即合理”,諸多談論,因此而起。
金融産品謀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它的天性。在商業增長疲軟、競爭過於激烈的背景下,大學校園自然成了這一輪“搶灘陣地”:身在象牙塔的莘莘學子,是社會財富的重要接班人。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後所産生的金融習慣,都將是取之不竭的“富礦”。因此,在學生時候就積極介入,這成了各種校園貸款在學校跑馬圈地的原動力。
用小額、便捷的貸款來滿足大學生的理性消費,無可厚非。這也是大學生在成年之後應當享有的金融權利。問題在於,校園貸款如果遭遇到像鄭德幸這種缺乏約束和自製力的人群,同時,他的資金去向也並非是消費,而是提現進行賭博,那校園貸款該如何把好自己的門?
風靡一時的校園信用卡曾遭遇過這種煩惱。學生沒有收入來源,産生大量的壞賬,於是監管部門在2009年大幅度提高辦理信用卡門檻,很多銀行也因此鳴金收兵。有案例在前,校園貸款應該知曉學生消費的幾斤幾兩。但事實上,很多校園貸款早已把透支額度提高到萬元以上,比之前校園信用卡三五千的“天花板”還要翻番。這將助長某些大學生“沒有大款的命,卻有揮霍的病”的壞習氣。
而鄭德幸所不可承受之重,是自己利用同學的身份資訊,輕鬆闖關,套取了多家校園貸款的真金白銀。在沒有本人在場的情況下,校園貸款如何一路綠燈,直接放錢,就金融安全來説,這本身就是一個匪夷所思的大問題。此外,校園貸款應當主打消費,卻被高額變現,如果都能如此,那豈不是“校園放貸”?
當然,如果因為一件小概率的悲劇事件對校園貸款一棒子打死,恐怕又進入因噎廢食的怪迴圈。作為一個成熟的金融産品,校園貸款對學生理性消費的作用,是安全、可控、服務。畢竟年輕人的未來才是事業成長點。嚴控放貸金額,禁止資金變現,加強流程監管,這是胸有藍圖的校園貸款應有之義。如果任由野蠻生長,趕鴨子“放貸”,碰到下一個黑天鵝事件,就只能是給自己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