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藝術品行業要轉變 不能當老炮兒

  • 發佈時間:2016-01-21 10:02:12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李可染中國畫《萬山紅遍》,在二○一五年中國嘉德秋拍上,以一億八千四百萬元人民幣成交。

  李可染中國畫《萬山紅遍》,在二○一五年中國嘉德秋拍上,以一億八千四百萬元人民幣成交。

  近日,在第六屆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上,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尚勇將2015的藝術市場稱為“熔斷年”,不僅畫廊、拍賣行成交清淡,就連畫家收到的訂單量也急劇下滑。近兩年,基於網際網路産生了網上畫廊集群、網上拍賣集群、網上藝術家集群,以及各種各樣的微拍,這些新興業態的交易規模比傳統模式擴大了許多。劉尚勇説,“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固有模式上,我們就處在‘老炮兒’的位置。”

  對於當下市場,資深藏家朱紹良認為,市場冷是相對的,不要悲觀。他以中國嘉德去年秋拍的《萬山紅遍》為例,“30多年前榮寶齋收購它只需要支付50塊錢,去年賣了1.6個億。你能説這個市場不好嗎?”他認為,國內藝術品市場應當從藝術品教育做起,夯實市場基石。

  大量的藝術家還在重復古典遺産?

  知名學者、《20世紀藝術批評》作者沈語冰近日説,在英美的藝術史體系裏,古典、近代、當代三者分離的趨勢是慢慢地在明確化。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劃分,還不像傳統和現代那麼明確,沒有形成一個公論和共識,也沒有一部教科書可以提供標準。

  我國的藝術實踐中,並存的情況尤其明顯。歐美的大學或藝術學院,除了文化遺産專業的修復課程外,很少有人還在畫古典繪畫。如義大利有很高的文化遺産修復水準,但他們認為這是個技術活,而不是藝術。

  就這一點來講,國內的美術學院有些觀念是滯後的。雖然有些美院設立跨媒體或綜合藝術院係,做一些當代藝術的嘗試,但很多美院甚至還在鼓勵學生去創作古典繪畫,比如讓一個現代的學生去畫宋畫。現在西方的美術和設計學院,已經走到了當代,走向了一個連“現代藝術”這一概念都無法籠罩的媒介、觀念和技術的前沿。而我們大量的藝術家還在重復古典遺産,以自己畫得跟宋畫一樣為榮,甚至有些這類作品還獲大獎。不只是國畫,油畫也還以寫實為標準,畫得像的,“技巧”就比較高明。另外,很多當代藝術家已經脫離了傳統的範疇,但他們的目標盯著的卻是市場,哪些畫賣得好了就紛紛模倣。因此,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沒有經歷過西方那樣100年的現代藝術洗禮,還沒有確立起現代藝術的理念、體制、技術和美學的相應體系。

  民營美術館上市名不正言不順?

  近日,在上海和蘇州都開設有場館的巴塞當代美術館高調宣佈,他們爭取將在今年內“掛牌新三板”。即便是不懂股票的人也知道,“掛牌新三板”其實也就是進入證券市場。因為前無古人,巴塞美術館此舉也稱為“美術館第一股”。

  美術館一般都是非營利機構,怎麼能向企業那樣上市呢?這樣的機構上市,還談論著如何給股民分紅,豈不是很奇怪?對於一片疑惑之聲,巴塞當代美術館的董事長宗莉萍説,巴塞當代美術館雖然為一個“美術館”,對公眾也是一個展示陳列藝術的平臺的形象,但其實他們一直在進行藝術品銷售。這家美術館有一批70後和80後的藝術家,他們創作的作品,在展出的同時也進行銷售。而美術館還有進行大單購買的收藏會員約500人,其中不少人購買額已逾百萬元。這麼説來,巴塞美術館雖名為“美術館”,其實就是一個畫廊,是一家藝術品公司而已。

  於是,人們更為震驚了。巴塞美術館這麼幾年來,其實是以非營利之名,來做營利之事。他們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巴塞美術館上市也被指“名不正言不順”。藝術評論人吳江説,“巴塞上市要想名正言順,最好就是改名,但是丟掉‘美術館’之名,他們肯定又捨不得。兩邊都想沾光,這是很多民營美術館的普遍心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