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嶺南畫家只有打破地域審美 才能成為全國一流(圖)

  • 發佈時間:2016-01-05 09:34:24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原標題:嶺南畫家只有打破地域審美 才能成為全國一流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蘇百鈞:

  嶺南花鳥畫史到了明代的林良出現了一個高峰,其作品充滿大自然的野逸之趣,在當時以艷麗工巧為時尚的宮廷繪畫中獨具一格。但自林良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 嶺南花鳥畫發展緩慢,有影響力的大人物並不多見。直到居廉居巢的出現,一掃陰沉局面,開始建構嶺南自己的花鳥畫美學體系。

  百餘年來,嶺南花鳥畫壇名家輩出,已經形成了鮮明獨特的地域審美風格。當前嶺南花鳥畫的整體實力如何?在全國格局中究竟有怎樣的地位與影響力?還面臨怎樣的發展難題?圍繞著上述問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蘇百鈞接受了收藏週刊的專訪。

  嶺南有些名畫家太傾向於借鑒

  收藏週刊:2003年,您從廣州美術學院調到中央美術學院,到京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這對您的花鳥畫創作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蘇百鈞:我是“空降”為中央美院國畫係花鳥畫教研室主任的,我的創作與教學得到了他們的認可,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進一步展開我的教學。到了北京之後,我得 到的最大便利是看了很多歷史經典。故宮博物院等文博機構所藏的歷代古畫,給我系統地向傳統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我進一步認識到,從傳統中出新更難。

  收藏週刊:您到了北京之後,畫風有了某些變化,更趨內斂蘊藉。在這個過程中,想必您捨棄了原來在嶺南所形成的某些技法與觀念,又在北京吸收了其他營養,能否説一下您到底是怎樣取捨的?

  蘇百鈞:站在新的文化高度,肯定有我自己的取捨。最重要的是我的創作,在源於生活的基礎上,注重再吸收中國畫優良傳統的人文精神,追求高品位高格調的藝術。只是這個問題太複雜,一兩句難以説清楚,以後再詳細談。

  收藏週刊:您如何評價嶺南花鳥畫的脈絡與格局?

  蘇百鈞:嶺南是我的福地,培育了我的藝術,我心存感激。嶺南畫派有很多優點,首先一個便是不斷創新、不斷往前走。但有些名畫家們太傾向於借鑒外來文化與藝 術,價值取向不是傳統的。毫無疑問,站在整個中國花鳥畫歷史演進來看,這是支流,而非主流。在嶺南,可以形成一個藝術的山峰,一個畫家有這樣的觀念,是沒 有問題的,但假如不少人都是如此,是值得反思的。如果總是創新,感覺西化太多,個別畫家的藝術就不適合傳承與教學。

  收藏週刊:嶺南花鳥畫在全國的影響力幾何?

  蘇百鈞:嶺南花鳥畫整體很興旺,尤其是工筆花鳥畫,在全國是數得著的。周彥生、方楚雄、萬小寧等藝術家都很出色,在開放開明的氛圍中,每個人的面貌都不一樣。這裡是一片森林,才有可能出現參天大樹。

  只出新花樣,佔不了主流文脈

  收藏週刊:在您看來,花鳥畫最終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蘇百鈞:繪畫最終是要論格調高低的,畫品的高下、文化修養的高低,藝術是人類靈魂的最高結晶,而非單單靠技術的高低。假如畫家把藝術的人文精神丟了,文化 品位不夠,格調也就不高。假如藝術家沒有足夠的文化素養與健全的知識結構,文化底子薄,總是講創新,這是不行的,走不遠的,只會曇花一現。總之,藝術家的 創作應看到文脈的主流,要走藝術的正路。如果只是出新花樣,就不佔主流文脈。尤其在教學中,必須傳承中國畫優良傳統與文脈,把優良傳統中的人文精神、經典 作品中最好的東西傳授給學生。如果光出新花樣,就不在主流教學的文脈。一個畫家怎麼畫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從事教學,就必須佔據中國文脈的主流,如果做不 到就不合適做這個老師了。

  收藏週刊:梁江先生曾以“生在甜土裏的藝術之根”來評説廣東的美術,整體格調偏向甜俗與柔美。而在您看來,嶺南花鳥畫的格調如何?

  蘇百鈞:其實,不管是嶺南也好,全國也好,似乎都面臨著傳統文脈如何承續的問題。有一次全國八大美院開會,我也出席了,大家講了目前教學的很多問題,但又 説不清楚到底哪出了問題。我想,我們的教師與藝術家應該明白我們藝術的根在哪,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接近文脈,必須佔據主流。是立足傳統,還是往西洋畫 靠,兩者的文化與審美價值取向不一樣。

  收藏週刊:您如何看待筆墨的問題?嶺南筆墨的特色是什麼?

  蘇百鈞:筆墨是有地域審美之分的,每個地域有每個地域的審美。藝術家一筆下去,有京城的審美、江浙的審美、嶺南的審美。在我看來,你的作品只有打破地域審美,得到南北大家的認可,才有可能成為全國一流的畫家。

  收藏週刊:現在,嶺南60後、70後乃至80後的藝術家已經開始活躍于畫壇。對於這批代表嶺南花鳥畫未來與希望的年輕群體,您如何評價他們的創作?對他們有何寄語?

  蘇百鈞:我對目前嶺南年輕花鳥畫家群體還不夠了解,至於如何評價以後再説。但一個事實是,全國的年輕藝術家需要補的課太多了,應該審思我們中國畫優良傳統的文脈到底是什麼,優良傳統與人文精神在哪。

  簡介

  蘇百鈞

  1951年生於廣州,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化部現代工筆畫院副院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