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重新挖掘名墨收藏價值(圖)
- 發佈時間:2016-01-05 09:34:08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田燕
原標題:市場重新挖掘名墨收藏價值
劉叔民收藏的墨條
“很多人都以為,隨著工業生産的墨汁出現並佔領市場和文人的書齋,以傳統方法生産的墨條墨塊也該退出歷史舞臺了。殊不知,這種在一般人眼裏並無多少觀賞性和實用性的東西,現在卻成了收藏家們追捧的珍寶。”日前,著名山水畫家、廣州美院教授劉書民在自己的家裏向南方日報記者展示一大批其收藏的古墨、名墨。他告訴記者,幾乎每年在拍賣市場上,都會出現一些幾十萬元、甚至數百萬元成交的禦墨。
實際上,國人收藏古墨的風氣自古有之,從宋明開始已經非常流行,在晚清民國時期則達到了巔峰。近年來,隨著收藏界對文房四寶收藏的熱情不斷升溫,市場對古墨、名墨和禦墨的價值挖掘也在回歸傳統。這些年代久遠、黑不溜秋的墨塊,只要出自皇宮或名家之手,往往被炒到天價。
收藏兼顧實用性和觀賞性
“原來墨也有紅色的呀!”在的書齋裏,一些外行的朋友看到幾錠紅艷動人的硃砂墨,不禁發出上述感慨。
“當然有紅的啦,慈禧太后書寫的《心經》用的就是硃砂墨,而現當代的國畫名家關山月畫梅花用的也是硃砂墨。古代的皇宮是最早流行使用五顏六色的彩墨來作畫,明朝墨條,就已經出現像紅色的、綠色的彩墨了。”劉書民在椅子上坐了下來,呷一口茶,開始跟記者聊起了小小一根墨條的歷史淵源和各種奇聞軼事。
在嶺南,大多數人只知道劉書民是一位畫家,而並不知道他還是一名博古通今的文化學者和收藏家。他的藏品種類龐雜,有書畫、陶瓷、玉石、印章石、紅木,當然更多的還是跟他的“藝術勞動”密切相關的生産工具——筆墨紙硯。他是當代畫壇為數不多、至今還堅持用手工磨墨來繪畫和寫字的藝術家。
劉書民的家裏藏著不同年代、不同名家製作的墨條、墨錠有幾十種。有些古法製作的徽墨,他自己買回來的時候就花費了幾千元,現在的價值已經高達上萬元。行外人不知道劉書民有收藏文房四寶的愛好,行內人卻非常熟悉。嶺南人物畫泰斗楊之光先生很早就知道劉書民對藝術原材料有深厚的研究和豐富的家藏,因而非常信任劉書民推薦或提供的紙張和墨條,甚至在某一次,家裏使用的材料突然斷貨,他也會囑咐身邊助手到劉書民教授家裏借一點,當然,事後楊老還不忘畫幅小畫回贈劉教授,以表內心的感激。這類故事傳開後,行內一些熟悉的老先生和同事也紛紛與劉教授交流材料學方面知識和心得,請他為自己推薦一些合適的品種。
自南唐李后主開創“書畫紙”、中國水墨畫濫觴以來,文人收藏墨條的氛圍也開始慢慢形成,譬如宋代的蘇東坡,明代的董其昌,都是收藏墨錠的專家。業界一直流傳著“唐宋墨絕世,明代墨珍罕”的説法。據劉書民教授介紹,正因為民間收藏和鑒賞古墨、好墨的風氣日益濃厚,收藏的群體規模越來越大,早在明朝的嘉靖、萬曆時期,墨條的生産已經走向繁榮鼎盛,並開始出現成組、成套的叢墨,為了滿足一些收藏者的喜好,制墨的工藝師還會在墨的上面刻字和雕龍畫鳳,以強化墨條的觀賞功能、提升其文化附加值,而市場和收藏者的認同和接受,又反過來推動了制墨産業的進一步發展。
在古代,最好的文房四寶或由皇家召集匠人禦制,亦或由民間生産出來再進貢給皇帝。因而,每個朝代的皇帝也成為墨條生産工藝的最有力的推動者,皇帝的標準要求也是最高的。清朝從康熙年間起由內務府自造禦墨,以後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朝都在效倣。劉書民先生告訴記者,清朝的帝王習慣在辦公和批奏章時應用紅色的硃砂墨,導致硃砂墨的形制日益增多,為了討好皇上,工匠們除了在墨本身的內在材質方面極度考究之外,在其外部的裝飾方法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使得墨條上壓制或雕刻出來的圖案文字也越來越華麗、精美,由此,原本形象呆板的墨條,成了實用與審美完美結合的高雅工藝品。
“不過,不管外觀如何變化,墨作為書寫和繪畫的重要材料的本質是不變的。”因而,劉書民強調,判斷一根墨條好不好,其本身的內在品質是最重要的。材料的革命,不僅是藝術革命的先聲、直接影響著書法、繪畫的藝術表現力,也是各種藝術形態以後能否得到長期保存和傳承的關鍵基礎。
名墨價格高贗品多
在國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藏家對古墨收藏追逐熱情遠遠落後於書畫、陶瓷和其他文玩用品。就算是在傳統文房四寶裏邊,墨條也是被工業品取代最厲害的一種。據另一位墨條收藏愛好者、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甘小二介紹,由於磨墨的效率太低,當代藝術家基本上通用現成的墨汁來書寫或繪畫,極少有人還會去磨墨。因此,墨條的實用性幾乎已經接近零。墨條確實沒有儲存的問題,但相比硯來説,其觀賞性弱很多,雖然很多墨條藝人在上面刻意加了許多彩繪和浮雕,但呆板的造型還是不會吸引太多的大眾藏家的注意。
“墨的收藏,還是集中在藝術家群體和專業收藏家裏邊。”劉書民也表示。其作為收藏品的市場是隨著其他文房文玩在拍賣市場上的行情風起而受到關注的。大多數藝術家收藏墨條的目的是為了供自己使用,可以理解成一種傳統文化的回歸。而專業收藏家看中的,則是這類傳統工藝製作的上等墨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少。我們研究材料製作工藝的人都知道,制墨過程中取煙、合料等環節複雜,環境也比較惡劣,加上市場本身的需求也不大,所以從業者日益流失是必然的。而制墨所需要的傳統原材料,如麝香、沉香等,本身非常稀缺,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還在用古墨創作書法和繪畫的藝術家是很奢侈的。
不過,對於專業收藏家來説,並不是所有的墨條都可以作為收藏品存世的。只有古墨、名墨和禦墨最具價值。
早在2007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一套清乾隆禦制西湖十景集錦色墨,就以448萬元的天價成交,當時創下中國古代文房類拍品的世界紀錄。這是當時許多名硯收藏家想不到的行情。
不過,這一成交紀錄與今年保利春拍成交的清乾隆“龍香”相比,顯然是小巫見大巫。記者了解,這套十方的禦墨在當天清宮禦賞文玩專場拍出822萬元高價。
因古墨難以保存,唐宋墨已很難見到,明墨傳世的也已鳳毛麟角,有報道的明朝禦墨傳世有“永樂國寶”,宣德“龍香禦墨”等,市場上偶有出現均價格驚人。正因為高古墨數量少、流通出來的贗品多,目前收藏者多以清墨為貴,清代墨以徽墨最著名,現存的墨錠亦多以徽墨為主。由於清代制墨名家輩出,部分精品的珍貴程度不下于明墨。
大量的禦墨都被藏在博物館裏邊。譬如,故宮博物館裏邊收藏的各類文物有180萬件,其中禦墨就佔了5.3萬件,雖然在重要級別上不如書畫和瓷器,但數量之多足以讓人咋舌。
據業內介紹,在我國制墨史上,自南唐“墨聖”李廷圭以來,名家輩出。宋代有潘谷、張遇、葉茂實等。明代名家有羅小華、程君房、方于魯等。清代有曹素功、汪近聖、胡開文、汪節庵四大制墨名家。只要是這些公認的名家製作的墨塊,價格基本都在百萬元以上。正因為奇貨可居,近幾年市場上出現的名墨贗品也越來越多。
那麼,除了拍賣人士所説的實物與文獻資料進行相互印證、在藏家中間傳承有序之外,我們靠肉眼如何來區分古墨和新墨呢?據業內人幹透露,首先可以看墨色墨品,新墨帶灰色,舊墨純黑朗潤,色感厚實。墨的光澤泛紫色,則是優質墨。其次是聞墨味,古墨含有中藥材成分,因而馨香沉樸,新墨多摻入冰片,氣味濃烈刺鼻。最後是看工藝,古墨老舊、厚重,圖案字跡清晰、規矩,新墨因為早倣造,因而工藝相對比較粗,最好是能夠跟一些文獻墨譜來比對分析。
-對話
文化學者、畫家劉書民:
墨的收藏價值宋代已經形成
南方日報:在嶺南畫壇,您是最重視研究繪畫和書寫材料的畫家之一。您是如何把它上升到收藏的對象?
劉書民:任何歷史要傳承,必須要有記錄,中國記錄的工具就是筆墨。翻開中國的美術史,可以發現藝術的革命與材料的革命息息相關,譬如,中國水墨畫的誕生與南唐李后主親自帶領工人研究和發明的書畫紙是有因果關係的。我研究和蒐集與藝術相關的各種材料,實際就是在研究中國的美術史和文化史。
南方日報:相比浩如煙海的藝術世界來説,像文房四寶這類傳統的書畫材料,似乎要枯燥得多。
劉書民:表面看起來,一些書畫材料的生産可能很簡單,但實際上它們可以隨著使用者的要求而變得非常複雜。書畫紙在南唐出現了,但還不能馬上就出現豐富多彩的水墨畫。因為畫畫光有紙不行,依靠以前生産的墨,沒有辦法在宣紙上表現出書畫家現在所説的那種墨分五色的氣象。所以,要開創一種新的藝術形態,必須在墨的上面也來一場革命。所以,墨聖李廷圭出現了。根據皇家的要求,李先生把制墨的水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譬如在墨裏邊加入麝香,使墨有了香味,此外,在墨的分類上也變得更加精細,細分出哪些能寫字,哪些能畫畫。
南方日報:墨真正成為一種收藏品,是什麼時候開始?
劉書民:李廷圭以後,由於皇家和文人對墨的使用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因而,它的製造工藝也被後來的工匠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直接把它變成了一種高端的工藝品。墨制出來,不僅要刻上字,還要刻上不同的花紋,以滿足名人題詞和留下別的記號的需求。為皇家製作的墨條工藝就更多,字都是真金往上填的,這高端的墨條當然不是一般文人可以使用的。宋代墨譜,已經有藏家將由唐到宋的幾百種墨,編成圖錄,給後來製作的匠人做示範,這時候墨的使用、收藏和文化價值已經基本形成。
南方日報:現在拍賣市場上的名墨、禦墨,動輒以幾十萬、數百萬元成交。這反映了市場的真實需求嗎?
劉書民:作為普通的工具來看,這樣的價格當然超出了一般藝術家的接受能力。譬如我自己,購買最貴的墨條,時價就是幾千塊錢。但前面我們已經講到,在中國的文化史和藝術史上,墨作為文房四寶之一,有其特殊的價值。現在流通到拍賣市場上的墨條,多數已經被當成收藏品,而不是一般的文房使用材料。物以稀為貴,追逐的人越多,其價格自然就越高。
-人物檔案
劉書民,1942年生,河南省洛陽人,著名畫家,文化學者。現為廣州美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南方分院院長,其筆墨在中國山水畫壇素有“東南西北風”美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