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當代藝術板塊亟須去泡沫

  • 發佈時間:2015-11-23 06:29:55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收藏大勢

  “在國內外大資本的介入,一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被炒作得太高了。”日前,廣州美院教授、藝術家孫黎在廣東省美術館一邊撤展,一邊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有些當代藝術作品,動輒在拍賣市場上被捧出幾千萬元或上億元的高位,以後讓誰來接盤?試問一下,當代的藝術家的社會貢獻,有這麼大嗎?”

  孫黎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一幅2010年曾經在佳士得以1019萬元成交的毛旭輝“家長”系列巔峰之作《92家長》,今年春拍重現市場,拍前評估價為600萬至1000萬港元,結果在香港蘇富比現場以450萬港元起拍,最終以600萬港元落槌,約合587萬元人民幣的成交價僅相當於4年前的五折左右。

  目前還在緊鑼密鼓舉行的2015年秋拍,雖然曾梵志和馬雲的《桃花源》、石衝的《欣慰中的年青人》等當代油畫作品,繼續在拍賣場上續寫著資本的神話。不過,根據雅昌藝術網監測,僅從市場走勢來看,這一板塊已連續三個拍賣季成交總量持續下跌,目前仍在探底,尚未出現明顯回升跡象。若與中國書畫和瓷雜等其他板塊相比,油畫和當代藝術板塊的疲弱趨勢就更加明顯。業內人士據此判斷,藏家都把目光投向具有更高藝術含量的西方大師和印象派作品上去,國內這一板塊已進入真正的去泡沫化階段,純粹靠炒作吸引眼球的時代已經過去,市場正期待經營者以穩健經營、真實成交的行情來挽回投資者的信心。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市場??資本遊戲不能反映實際交易狀況

  半個月前,蒼天厚土——孫黎現實主義繪畫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展。孫黎即是在上述個展的現場對南方日報記者作出上述感慨的。

  這次展覽展出了孫黎近年來創作的一大批油畫、水彩畫及速寫作品。與當前拍賣市場熱衷炒作的抽象繪畫、政治學諷刺題材繪畫和所謂的新青年繪畫相比,孫黎的作品並沒有去關注宏大的社會敘事,而是緊扣傳統民俗生活中健康、平實與溫情的鄉土味,並用近乎超寫實的手法將每個人物的細節呈現在人們面前。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鄉土題材似乎正漸漸淡出主流大眾的視野。孫黎的這類鄉土寫實油畫,曾經在同行中間被認為是不討資本喜歡的作品。

  事實上,從國內藝術品市場出現第一輪外來資本,把國內當代藝術家創作的油畫作品作為在國際拍賣市場炒作的對象時開始,寫實主義繪畫就一直處於比較邊緣的地位。據了解,國內當代油畫作品第一輪暴漲是在10年前左右,當時一大批國際遊資進入國內油畫市場,開始大肆收購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蔡國強等油畫家的作品,動輒于百萬元的價位收入,然後在香港和國際拍賣市場上以上千萬元的價格拍出。在資本的輪番炒作下,國內當代藝術市場板塊出現了首次井噴現象。按照當時一些美術學者的觀點,在我們自己看來,中國的當代藝術在美術史上最終會是何種位置還需要時間的洗滌,然後一大批當代油畫家的作品卻已經被境外資本當成了炒作的工具。隨著越來越多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在國內外拍賣市場上頻繁拍出千萬元以上的天價,大量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的估值泡沫也開始籠罩國內當代油畫行業。

  回顧當年,資本炒作的對象無不是瞄準那些符合西方人審美標準、在政治學上具有暗喻和反諷意味的繪畫題材。在一段時間,甚至一度導致很多國外的收藏家誤認為這些藝術家就代表當前國內油畫和當代藝術的創作現狀。直到國外藝術品投資市場焦點轉移,一大批套利資本從國內撤出,這類題材的作品在國內的市場行情出現大跌,其他題材的繪畫才逐步在市場被買家所重視。

  “有炒作,就會不斷有天價作品的出現。這些都是資本的遊戲,並不能反映現實的市場狀況。”孫黎對記者坦承,自己從來不會因為要討好國際市場的審美需求或者迎合境內外遊資的炒作需要而改變自己的創作方向。每一個藝術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價值觀,性格取向、學術旨趣、社會情懷和藝術表現手法都會有所不同,因此,也就有自己安身立命不同的點。

  僅從市場來説,當前國內寫實油畫可以説是一個相對比較受冷落的品種。譬如,根據雅昌藝術品監測中心的統計,2015年春拍,寫實油畫就延續上季盤整,百萬以上的寫實油畫比2014年減少了半數,僅成交45件,“中國寫實畫派30指數”同比下滑了29%。為此,港臺地區的主要推手都轉移了視線,各大拍賣行試圖通過新繪畫、抽象繪畫專題轉移聚焦點。

  不過,雖然有些學者很看好這種試水——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資深藝術市場專家龔繼遂就認為,抽象藝術板塊有更好的藝術品市場參照性,有廣闊的內容和形式開拓空間。但是,從上半年的情況來看,新繪畫、抽象繪畫板塊所形成的實際成交量,並不能填補藝術品成交總額萎縮的比例。

  在孫黎看來,任何時候,學術價值、藝術價值都是作品市場價值的基礎。離開了這一點,無論有多少資本在後面追捧,只要後面沒有人願意上來接盤,那些過千萬元的天價成交案例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尤其是隨著收藏家自身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的不斷提升,沒有學術價值作為支撐的純粹的資本炒作,就更是沒有前途。

  板塊??創作題材老套、脫離現實受冷落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嘉德2015秋拍舉辦的首個現當代藝術夜場,雖然總成交額達1.5747億元,當代藝術家石衝的作品《欣慰中的年青人》,以3795萬元成交,還創造出其個人作品成交的最高紀錄,趙半狄、劉小東的作品亦分別以1380萬元和1150萬元成交,再次以天價成交的方式吸引著在場人士的注意力,但是,對於場外資金來説,高端市場板塊的零星案例,已經無法激發他們對當代藝術投資的信心回歸。

  事實上,對拍賣公司來説,中高端和高端市場一直被視為必爭的要地,因為這一板塊潛在的收益是最大的。因此,拍賣行有意推出一些精品力作或者容忍一些炒作資本的存在,也是業內人士可以理解的。

  “在當前調整的大環境下,這類局部的行情並不能扭轉整體市場還處在下行探底階段的大趨勢。”收藏家高鵬飛對南方日報記者直言。

  今年春拍,此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現當代藝術板塊表現得不盡如人意,成交額同比2014年春拍,大幅下降了44.17%。春季上拍量比2014年春減少1111件,為7939件;成交4250件,同比減少1876件。該季度有32家拍賣公司未舉辦現當代藝術拍賣會,專場縮減84場。據AMMA的分析報告透露,就連呼聲最高的新青年專場在今年春拍也表現平平。

  事實上,從市場走勢來看,現當代藝術板塊已經連續三個拍賣季成交總量持續下跌。以樣本藝術家為例的雅昌當代18指數,上拍量達到十年新低,連續三個拍賣季下跌,作品價格指數下滑38%,劉煒、周春芽、羅中立、劉小東等藝術家作品指數大幅下滑。AMMA判斷,今年春拍的成交情況猶如2012年春,進入回調觸底的階段,目前未出現明顯上升跡象,預計調整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與中國書畫和瓷雜相比,現當代藝術板塊的疲弱態勢更加明顯。

  從細分板塊來看,早期油畫和當代藝術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據雅昌分析,大量的資金更加清晰地涌向了早期油畫大師的作品上,高價多為早期油畫,這些大師的作品在今天的環境下被資本確定為可以安全交易的藝術作品。2015年春中國藝術品TOP100榜單中現當代藝術作品共有14件,早期油畫佔據12席。趙無極、朱德群、常玉、吳冠中四位大師精品支撐早期油畫,為整個拍季貢獻了8.56億元,相當於現當代藝術板塊總成交額的三分之一。

  當代藝術板塊行情回歸之所以艱難,是因為前期的資本炒作已經透支了大部分資源和市場空間,純粹靠拍賣捧出來的高價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很尷尬,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大量的套牢盤,短時間很難會形成有效買賣。據分析,今年春拍500萬以上的當代藝術作品表現異常吃力,僅成交26件,相比2014年春減少了36件,除了曾梵志的7件拍品,方力鈞的兩件大幅作品,其他當代明星藝術家身影難覓。香港蘇富比與中國當代藝術有關的20件作品中,竟然有8件流拍,無論是曾梵志的巨幅作品,張曉剛的大家庭,劉野的海之藍,岳敏君、劉小東、葉永青以及王沂東的作品都無人應叫。毛旭輝《92家長》在2010年以1019萬元成交,今年春在香港蘇富比僅以587萬元成交。

  為此,業內人士也認為,藏家都把目光投向具有更高藝術含量的西方大師和印象派作品上去,國內這一板塊已進入真正的去泡沫化階段,純粹靠炒作吸引眼球的時代已經過去,市場正期待經營者以穩健經營、真實成交的行情來挽回投資者的信心。

  而對於當代藝術板塊的行情低迷,中國嘉德油畫部總經理李艷鋒曾經有過一針見血的判斷。其認為:當代藝術部分作品價格較低甚至不被認可,原因是他們的作品創作樣式化、情感貧瘠化,作品面貌一直變化不大,創作題材已經與當下的生活環境産生距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