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藝術品拍賣:真實比場面更為重要

  • 發佈時間:2015-08-24 10:02:30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 楊羽

  近日,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發佈了《2014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自2013年首次發佈以來,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就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其中披露的結算數據,更是能夠讓人們對於藝術品市場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2014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顯示,2014年度,全國共舉辦799場文物藝術品拍賣會,成交額315.47億元。截至填報日(2015年5月15日),315.47億元成交貨款共完成結算172.16億元,仍有143.31億元尚未完成結款。

  在224件(套)1000萬元以上成交拍品中,已完成結算的拍品有83件(套),結算貨款為14.81億元;未完全結算的作品有60件(套),涉及貨款12.01億元;而未結算的作品達81件(套),涉及貨款15.54億元。

  在這些枯燥數據的背後,實際上透露了這樣一個資訊:2014年度的成交額、實收拍品款及佣金收入同樣出現連帶下調。顯示出在市場下行時,拍後拖欠貨款、違約的現象,以及行業內競爭壓力更加凸顯。

  繼股市、樓市之後,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在近年來蓬勃發展,成為了人們最為關注的投資領域之一。然而在光鮮亮麗表像背後,源於各種因素的制約,這一市場也存在著種種難以根治的“頑疾”,特別是“結算難”更是讓拍賣行以及委託賣家頭痛。同時,“假拍”、“做價”等問題也層出不窮,原本應該公開、公平、公正的藝術品拍賣市場,現在卻被“內幕”、“陰謀論”所籠罩。

  儘管近年來各家公司普遍上調了佣金標準,但比較于賣家獲利,買家獲物,恪守仲介職責的拍賣公司在收益上其實並不多,截至填報日,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實際收到的“2014年成交拍品”之買賣雙方佣金款合計26.57億元,較2013年的31.34億元下降15.22%。與此同時,2014年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買賣雙方實際佣金收取比例合計15.43%,較2013年的15.77%再度呈現出現下降。在加上持續加大的運營成本,如果再為了維護客戶關係不得不墊付拍賣款項,很難保證不會影響到公司資金流的正常運轉。此次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國具備文物拍賣經營資質的企業共計396家,總量較2013年增加14家,增速在近年來呈減緩趨勢,拍賣行業的日子不好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不少企業採取了開列“黑名單”,拒絕習慣性拖欠款項的客戶進場交易,抑或訴諸法律手段追討欠款等方法,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由於拍賣行害怕失去重要客氣,往往會不了了之。

  要根治藝術品拍賣結算難的現狀,關鍵就是要深入剖析“拍而不付”的內因。除了極少部分的惡意競拍之外,很關鍵的因素還是目前藝術品市場的投機性太重,真正的收藏者的比例非常少,許多藏家在競拍到了拍品之外,如果發現沒有賺頭,就會拖著不付款,由此産生的“三角債”現象,將成為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

  藝術品市場缺乏法律法規,沒有約束,誰都可以舉牌,之後不結賬。天價紀錄與拍賣市場拖延付款,幾乎已經成為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中國特色”。藝術品市場如果出現天價,一些人會説,這件拍品造假,如果冷門拍品成就高價,人們就會懷疑其中是否有局。天價拍品在高調落槌之後,其結局往往低調得近乎神秘。這樣的情況已經大大影響了藝術品拍賣業的信譽度,阻礙了內地藝術品市場的發展。

  對於內地藝術品市場來看,真實結算比場面成交更為重要。除了每年定期發佈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之外,我們更期待著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能夠跟蹤那些歷年沒有交割的拍品並定期公佈,這樣才能給買家以及拍賣行壓力,促使他們加快結算,共同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附2014年度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總納稅前20排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