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要把收藏品當投資品

  • 發佈時間:2015-08-24 09:57:54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馮善書  責任編輯:張明江

  善言齋專欄

  前不久,筆者在微信圈分享了一組某知名畫家創作的重彩寫實花卉國畫。作者直截了當、一絲不茍的寫實手法,以及華麗繽紛、讓人美不勝收的色彩藝術,馬上引來大批藏友的駐足點讚。不過,由於審美觀念的差異,評論者當中亦傳來異見,認為這類濃墨重彩且未經任何抽象和提煉的美術語言,實在過於庸俗。

  在網路社會,雖從來不缺乏不同的聲音,但這種直撞耳膜的觀點,仍免不了一石擊起千層浪,引來其他藏友針鋒相對的爭論。實際上,自中國畫在2000多年前濫觴以降,不管是在創作者中間,還是在鑒賞者中間,雅與俗的爭鋒就從未停止過。直至上世紀90年代,藝術品市場在國內悄然興起後,迅速被資本推向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這場爭論在利益的裹挾之下,又開始從學術界延伸到市場界。

  在筆者的朋友圈裏邊,提出質疑的讀者多是從個人的學術旨趣和審美觀念出發而凝結出來的真知灼見,肯定不會是出於保護某些山頭利益而故意散播出來的成見。但是,對投資者來説,他們採信哪一種審美觀,很可能就意味著個人的投資方向將轉向哪邊。因此,如果爭論發生在藝術品市場的參與者中間,直接的後果將是引發某些商業利益關係的震蕩和重組

  嶺南當代文人畫的代表郭莽園先生曾經説過一句話:“真藝術沒有雅俗共賞,成功者沒有中西合璧。”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雅與俗的關係根本不存在可以調和的餘地。作為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它們的分界線必須非常清晰而明確:不是雅,就是俗!兩者之間不可能也不應該有那種藝術墻頭草式的中庸畫法。

  在筆者看來,郭先生的上述觀點,僅僅是對創作者而言的。因為藝術品市場,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於學術界的領域。一方面,兩者的參與主體不同。學術界的參與者多為藝術家、學者和評論家,而市場的參與者則是賣家、買家及其他各種利益相關方。另一方面,兩者存在的目的也不一樣。學術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形成和發展與藝術創作相關的各種理論和價值觀念,而市場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商品的流通和交換。

  正因為如此,以什麼樣的審美價值觀來對待一件藝術品,其實是因人而異的。所謂因人而異,即取得該藝術品所有權的是誰。不同的人,購買藝術品的目的是很不一樣的:對收藏家來説,他們購買藝術品的目的完全是了滿足個人欣賞的喜好,並不在乎這幅作品將來的價值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因此,其審美觀念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品位;而對投資者來説,他們掏錢買畫的性質其實是把一部分現金資産轉化成藝術品資産,最終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實現個人財富的保值和增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在選擇投資對象的時候,就不能單以個人的興趣和愛好為尺規,而必須考慮商品流通的市場規律,認真去研判什麼樣的藝術品更容易籠聚資本、找到下一個接盤者。

  客觀來講,當前國內的藝術品收藏者,很多都沒有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甚至很少接受過藝術熏陶,因而藝術審美能力和水準普遍都不高。很多學術界認為非常有藝術含量的作品,一拿到大眾的面前,不僅得不到他們的認可,甚至還會被他們貶得一文不值,認為這是藝術家在故意挑戰買家的智商。反之,一些學術性有所欠缺的作品,因為審美門檻比較低,反而更容易在市場上熱賣。遇到這種情況,不管是評論家,還是藝術家,都不必過於傷心。因為在大眾價值觀層面,從俗到雅是一個漫長的轉變過程。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印象派,在19世紀初露茅頭的時候,連一些學院派也對之嗤之以鼻,認為這是一些根本不懂繪畫的人搞出來的東西。直到後來社會中産階層崛起,逐步取代宮廷貴族,成為推動藝術品市場的主力,才把印象主義繪畫推向歷史的鼎盛。

  話又説回來,商品的多元化是一個市場不斷走向成熟的標誌。在任何一個時代,藝術品的受眾群體都是複雜而多元化的。在不同的人中間,價值觀存在差異很正常,有爭議更正常。問題是,學術的問題要歸學術,市場的問題要歸市場。千萬不要把適用於不同領域的兩種價值觀混淆來使用。

  馮善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