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給上海自然博物館遊客區域的幾點建議

  • 發佈時間:2015-07-07 09:13:37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 參觀區域展品密度過高、導視系統不統一等原因都會加重參觀者的疲憊感

  ■ 參觀區域展品密度過高、導視系統不統一等原因都會加重參觀者的疲憊感

■ 參觀區域展品密度過高、導視系統不統一等原因都會加重參觀者的疲憊感

  ■ 參觀區域展品密度過高、導視系統不統一等原因都會加重參觀者的疲憊感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是由Perkins+Will建築設計事務所耗時8年設計建造的城市新地標,秉承了“自然生態”的建築理念,整體建築通透性極佳,館內空間與館外景觀相互交融,內外穿插,新館在展品選擇與陳列方式上進行了對老館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內容豐富,在展覽設施,展示方式等各個方面做出了不少創新。但這裡要從參觀體驗與設計心理學上談談這座博物館仍可以改進之處。雞蛋裏挑骨頭,我們將從參觀過程中的幾個重要“體驗點”逐一分析。

  體驗點1 排隊區域是理想觀展的導引區

  “排隊”已是任何熱門場館的特色,而在炎熱的天氣下等待更會讓人産生疲憊感。自然博物館排隊購票環節是在館外進行的,為了讓參觀者輕鬆愉悅地排隊購票,自然博物館可充分利用靜安雕塑公園內現有的資源:公園本身綠樹成蔭,稍加善用便可為排隊的市民提供一片陰涼與舒適,同時,參觀者若是能夠在排隊區域接入博物館免費WIFI,提前瀏覽展覽資訊,下載展館App,關注博物館官方微信等媒體,可以大大排解排隊時的無聊,緩解等待的焦躁。

  體驗點2

  “傻瓜化”的參觀流線更符合認知過程

  博物館一類的觀覽型建築,必然涉及參觀流線的安排問題。不同展覽空間的穿插,展品的佈置和交接,參觀人群的引導和分散等因素都與參觀體驗息息相關。

  自然博物館的流線引導方式是將參觀者首先引導到頂層2F的展廳,向下逐層參觀。館方也相應地針對不同的出遊群體建議了四條參觀路線,分別為親子家庭路線、小學生路線、中學生路線和殘障人士路線。但是館方只給出了宏觀參觀流線參考,並未涉及更為具體和細緻的建議。加之,每個展區的空間相對較大,參觀者或許很難高效地了解展品的資訊和知識。

  如自然博物館的“演化之道”的展區,通過生物的演化進程來解釋生物的演化之謎,在布展上有清晰的時間軸邏輯。但是該區的展品佈局在實際操作上,卻採用了點式分散佈局,將不同的展臺分散地佈置在整個空間中。雖然增強了參觀者的自由度,但也造成了觀眾瀏覽時的邏輯不清,方向感混亂,導致觀眾在各個展臺之間迂迴,最終,館方強調並設置的時間軸布展邏輯也被打亂了。

  在如此大體量的博物館中,建議利用清晰的導視系統,引導參觀者的瀏覽路徑,儘量避免迂迴反覆的路線,通常參觀流程清晰的展廳只採用單向式貫通佈局。

  體驗點3

  配套服務設施與空間是消化資訊的最佳場所

  目前博物館已有的配套服務設施不算少,有從二層樓梯上去的餐廳,一層的博物館商店,由地下一層臨時展廳佈置而成的簡易的小吃店;地下二層夾層中設置的咖啡廳;地下二層還有一個貝林主題的博物館商店。同時,每層面對中庭的主要扶梯周邊還設置了部分座椅和販賣機以供參觀者臨時休息。

  一切問題都考慮到了,但這些配套服務設施都獨立於展廳的參觀流線以外,因此在參展過程中,不同類別的展廳之間缺乏合適的過渡空間以供休憩。

  展示空間和休息空間的穿插交錯有助於對參觀的節奏進行調整,不至於過多的展品跳入眼球,密集型的觀展勢必給參觀者帶來心理壓力。目前自然博物館的展品頗豐,在一定體量的建築空間內部放置了大量的高品質展品,然而在空間的設置上,不同展品和展廳之間過渡空間設置不夠充裕,展廳與展廳之間一直是處於連續狀態,讓參觀者應接不暇,沒有及時放空和休息的機會。

  如果展館可以在不同展區之間合理地放置一些座椅,設置公共休息區,提供簡單的飲料販賣機,手機充電站等服務設施,可以更好地調整參觀節奏,讓參觀者在舒緩身體,放鬆精神的同時,消化展覽帶來的大量資訊。就如同倫敦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V&A)博物館,除了展覽區域還有戶外中庭,以及餐廳,咖啡館,禮品店,書店等豐富的配套服務空間,大大延伸了參觀者的體驗感受。

  體驗點4

  合理清晰的平面標識不讓參觀者迷路  

  自然博物館的導視系統採用墻面導覽與地面導覽的結合,然而當饑腸轆轆的參觀者正在館內尋找餐廳時,看到一個向上指示的餐廳標識,卻發現本該向上的電梯正運載著下行的觀眾,困惑悠然而生:“到底該從哪兒去餐廳呢?”

  另外,在有著大量開放空間的 L1 生命長河展廳裏博物館使用了傳統的地面標識,當參觀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精美的展品上時,踩在腳下的標識已然被拋到九霄雲外了,在此處迷路不知何去何從的觀眾絕不在少數。從設計的角度來説,合理清晰的平面標識不但能讓參觀者按照正確的路線完成遊覽,了解博物館內展品的相關知識,更能讓“人”與“館”之間産生有效的交流互動,讓參觀過程輕鬆流暢。關於自然博物館的導視系統設計,倘若能設計的更加符合人們的認知與行為習慣,自然而然地將人群引導到合理的路徑,更加醒目清晰明瞭,必定會讓博物館的體驗增色不少。

  好的地面標識設計需通過對比更加強烈的色彩和醒目的位置讓參觀者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並分辨出標識。如西班牙畢爾巴鄂文化(Alhodiaga Bilbao)中心的導視系統設計:按照內容分區引導,不同顏色的地面路徑將參觀者引導到不同的區域,整個引導過程連貫簡潔,參觀者無需過多的思考,便被輕鬆地“無意識”地引導到了所需區域。  

  體驗點5

  展示資訊傳遞板要從認知心理學角度進行設計

  在 F1 生命長河展廳,自然博物館通過數量龐大且做工精美的生物模型和標本,向參觀者展示了生命洪流中顯赫一時的“過客”與現存的生物“明星”,極為壯觀。然而,展廳中對於模型和標本的標注方式卻讓參觀者産生困惑,許多參觀者會在這詢問工作人員,“究竟哪些是模型哪些是標本?”“模型和標本究竟有什麼區別?”。在展品的名字後有標注的是模型,那沒有標注的呢?顯然設計者在製作這些説明時違背了消費者認知過程,想當然地認為除了模型之外自然就是標本了,沒有必要再額外進行標注。實際上,許多參觀者並不一定了解這些基本資訊。如果在展品介紹的設計的階段,就可以詳細標注上模型和標本,並且在展覽的起始處説明模型和標本的區別,相信就就能有效減少參觀者的困擾,讓學習過程更加輕鬆。

  從整體來看,自然博物館正在用心嘗試,突破傳統,努力為參觀者提供有趣和極致的符合國際水準博物館體驗,許多對於新科技的應用:比如基於位置感知的漫遊 Wi-Fi定位導覽系統,以及通過用戶 UGC 模式和專家 PGC 模式結合的線上資源共生等技術設置,在中國可以説是首屈一指的嘗試。儘管我們從服務設計的角度分析,新自然博物館還存在些許考慮不足的地方,但我們相信,新博物館很快就能從方方面面提升迭代,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為大家帶來更加驚喜的博物館體驗。

  (作者:Xper Group,關注生活體驗的獨立設計師團體。)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