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宋代哥窯瓷器:金絲鐵線

  • 發佈時間:2014-08-21 09:36:36  來源:人民網  作者:耿寶昌  責任編輯:孫朋浩

圖一:故宮博物院藏宋哥窯八方碗

圖一:故宮博物院藏宋哥窯八方碗

圖二:國家博物館藏宋哥窯魚耳爐

圖二:國家博物館藏宋哥窯魚耳爐

圖三:上海博物館藏宋哥窯五足洗

圖三:上海博物館藏宋哥窯五足洗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禦器的官窯。其産品歷來珍貴,明代宣德時,宮廷藏品目錄《宣德鼎彝譜》即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記載,清代幹隆皇帝更將哥窯瓷器視為珍品。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內外的傳世品,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內外的傳世品,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

  傳世的 “宋哥窯”與“宋官窯”一樣,迄今未曾發現確切的窯址,既沒有在文獻《天工開物》記載的地區—浙江省龍泉縣覓到遺址和殘片,也不見於宋皇室陵寢的隨葬品中。 (宋陵多早被盜,故歷史上有無不詳,此類情況與汝、官窯器相同),故至今還難以從考古角度尋找科學的佐證材料。

  宋代哥窯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筆者仔細觀察,其琢器造型多以倣青銅器為本,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細,可分灰、油灰、黑、儲諸色,其中胎質粗松者叩之吉音沙啞,呈色土黃,似欠火為。釉質凝厚如同堆脂,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間均開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釉中蘊含的氣泡密集,顯微鏡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則光澤瑩潤,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銳窄小,故厚釉難以留存而顯現胎骨黑色,此一現象傳統上稱為“紫口”。垂釉多在口邊稍下處形成略為高突的環形帶,是為哥窯器之一絕,除宋 “官窯”作品外,後世各窯口作品及歷代倣宋哥窯器均無此特殊現象。宋哥窯器底足工藝分為施釉裹足支釘燒和露胎圈足兩種,多數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稱之“鐵足”。支燒者釘痕小若芝麻,此為宋器之共同特徵。支釘數量,較小的器物,如盤、碗等以三、五個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則達六、七個,鼎、爐的器裏也多留有不等的支釘痕,係疊套燒所致,此後無這一燒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齊或略圓,修足乾淨利落,手抓不起。其盤、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時最為風行,如花形口器、葵瓣六齣口器和奮鬥,尤其是葵口折腰碗最為典型,廣見於越窯、汝窯、官窯、定窯及耀州窯,八方杯見於鈞窯,貫耳瓶、壺、鼎、爐、洗也為宋初所盛行,與上述諸窯一樣精緻。可見,“宋哥窯”器為一定歷史時期的産物。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窯器50余件,其中多為宮廷舊藏,少數來自社會,計有:盤口弦紋瓶(原係私人收藏,1940年徵自揚州)、錐把瓶、貫耳瓶(分橢圓、六方和扁方三種)、投壺式小瓶、戟耳爐、鼎、盤、碗、洗等。台北故宮博物院亦藏有原宮廷遺存的各種造型器皿190余件(其中個別時代或許有誤)。

  清代幹隆皇帝好古成癖,對歷代古器都進行過鑒別欣賞,諸如書畫、碑帖、陶瓷、玉石等精品無不留有其鑒賞痕跡,書寫或鐫刻禦制詩句,瓷器中尤以汝、官、哥器為多,有的還刻出甲、乙、丙、丁等字,揣度這些珍品的優劣。有的器物還附有帶明代收藏家項子京(元汴)字樣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宮秘藏西人畫家郎世寧所繪的兩幅弘歷鑒賞古器圖,畫面中都有傳世宋哥、官窯的瓶、爐、盤等,可見這些瓷器在幹隆時期已經十分珍貴。幹隆禦制詩中亦有專門評論哥窯與倣哥器的詩句:“鐵足腰圓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而今景德翻新樣,復古成不易云云。幹隆丙申一禦題。”鈐“古香”印章。

  早在兩個世紀以前,幹隆皇帝就曾認識到這些器物具有早年遺物的特徵,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謂傳世宋哥窯決非是元、明時期産物。我們期望,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能夠發現哥窯遺址,那時才能完全撥開所謂“宋哥窯”的迷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