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2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話題大於藝術 吳冠中《周莊》拍了2億多港幣

  • 發佈時間:2016-04-11 09:28:43  來源:人民網  作者:吳小曼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話題大於藝術 吳冠中《周莊》拍了2億多港幣

  2.36億、2.7億、3億,有朋友從拍賣現場反饋來資訊説對岸已瘋,先是保利香港2016春拍創下中國油畫拍賣最高紀錄:吳冠中油畫《周莊》以1.38億港元起拍,隨後加價到1.5億港元,最終以2億港元落槌,加上佣金後成交價為2.36億港元,創下吳冠中個人作品拍賣紀錄,同時刷新中國現當代油畫最高紀錄,一時間激起繪畫圈熱議。隨後劉益謙龍美術館2.7億拿下張大千《桃源圖》,3億拿下藤田嗣治《裸女與貓》,有人驚呼,香港是不是瘋了。

  其實這也可以看出貨幣寬鬆政策已經從房地産開始向藝術品市場傳導,但這種點狀效應很難改變藝術品市場自2014年以來的整體疲態,而在大的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藝術品炒家需要針對幾幅代表性作品增加賭注來提振市場預期,從而製造藝術市場回溫的幻象,以便莊家出貨或者倒手。其中也不乏合法避稅的嫌疑,剛剛曝光的“巴拿馬文件”就披露了富人們如何通過購買藝術品避稅。

  有收藏經驗的藏家都知道,往往市場低迷的時候,是最適合撿漏的時候,部分藏家會因資金週轉以較低價格出讓一些藏品,但把行畫似的《周莊》炒作成天價,這很大程度是資本的刺激行為,它其實不能反映合理的藝術市場。

  所以在第一時間就出現了藝術圈的吐槽:怎麼一幅行畫就可以賣出天價?藝術策展人梁克剛留言:抱歉!從沒喜歡過吳冠中,早年滿紙教書匠的裝飾趣味,晚年畫中充溢輕狂妖氣和抖機靈的筆法,相比于他的繪畫倒是他的言談尚能讓人有幾分尊敬。而把這麼俗的一幅畫拍出2億多,説明中國現代藝術的整體水準如何不堪。

  從中可以看出它的話題性效果已經達到,如果是選擇物有所值的拍品不會吸引如此多的眼球,而往往爭議性越大、數字越離譜媒體的關注度越高,這已經成了拍賣行近年來屢試不爽的良藥。

  《周莊》創作于1997年,從創作的時間性來説,是中國改革後的近期社會,江南水鄉,所以把它歸入當代油畫,但其實與“當代藝術”沒關係。該作品是根據吳冠中1985年“周莊”大量寫生素描的主題性油畫創作,寫實與裝飾性結合,黑白灰色調,據説當時是為新加坡第一傢俬人美術館而作。而對於一幅近似于行畫式的作品拍出天價,自然會給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帶來困惑,就吳冠中個人創作來説,他在晚期的油畫創作已經沒有什麼開拓性可言,因為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各種藝術流派都在國內被實驗:表現、新表現、冷抽象、波普、裝置等,到了90年代,一批新銳藝術家已經擺脫了形式上的模倣,並開始從中國文化內部與社會變革的矛盾中尋找自己的語言,有大量代表性的藝術家出現。有人或許會説吳冠中相對他同時代的藝術家表現出了他的道德力量,今天的價格更多是對他人品上的一種肯定。不過這種力量主要是體現在他的繪畫中期,當很多大家要被迫去歌頌現實、美化權力、掩蓋社會醜惡時,他沒有加入到這種虛假的“社會現實主義繪畫”的大合唱中,而是選擇風景寫生等,其實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逃逸”而不是對抗與揭示,所以中國現代藝術的整體水準不高而且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儘管吳冠中一再批判中國畫的“筆墨”沒有任何創新,但從油畫技法來看他的寫生系列作品,同樣是描摹自然,它是美術而不是藝術,其實這一點吳冠中有較清晰的認識,他説他們這一代人有自己的局限,當時留法的一批藝術家看不上巴黎的現代繪畫,很多是從古典油畫技法開始接受訓練,徐悲鴻就是他們中的代表,回國後他把古典技法與蘇聯社會現實主義結合,用以改造中國的美術教學,這種實用性和功能性與推廣“無産階級審美”有關,用集體審美取代個人性審美。而吳冠中個人卻喜歡抽象藝術,但在新中國成立後,所有與現代藝術相關的繪畫都沒有生存空間,個人的獨立性思考慢慢被窒息了,所以他説很多的藝術沒用,在喚醒民眾、批判社會上,所有的藝術家都抵不上一個魯迅,而悖論的是若干年後,市場卻把他的習作當成了藝術品,把他推舉為大家,可見藝術品市場也如北京、深圳的樓市,用概念代替需求,也是通脹的前奏。

  有批評家認為,這表示中國現代繪畫沒有扛鼎之作,其實不是沒有扛鼎之作,而是由於現有的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態話語,主流的審美趣味還是建立在集體性審美基礎上,他們需要一幅不提供價值判斷的作品來代表中國的美術成就而不是藝術成就,而吳冠中多年來的油畫實踐與重裝飾趣味符合當下權力資本心理,在秩序內保持一點點個性,而不是要建構新的話語體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