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導演:用現代人眼光看故宮

  • 發佈時間:2016-03-30 09:41:52  來源:人民網  作者:王磊  責任編輯:田燕

  原標題:《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導演:用現代人眼光看故宮

  今年元旦後,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當時反響平平的紀錄片,如今在登陸上知名彈幕視頻網站後走紅。

  除了收穫超高的網路點擊量,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更是高達9.5分。

  對於一夜之間忽然成了“網紅”,帶領著80後90後製作團隊的導演葉君坦言:“我們是背著唐詩宋詞長大的,但用著手機、坐著地鐵。拍這部片子,我們希望用現代眼光去看傳統,用現代人眼光去看故宮。”

  緣起 故宮90週年大慶獻禮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週年的獻禮紀錄片,3集的劇情設置也是圍繞著故宮工匠們為了準備大慶而修文物的故事。

  早在開機之前,葉君和另一位導演蕭寒用了5年時間進行調查,調查資料寫了10萬字。“拍攝涉及到10個工藝組,我在現場非常焦躁,要撰稿,很多問題要問。”在外界看來,走進故宮拍攝本身就非常困難,同時這部紀錄片又和文物掛鉤。

  對於具體拍攝的困難,蕭寒坦言:“申請進宮拍攝並不算困難,只是程式比較繁瑣,相對週期會比較長,這是一個問題。還有一些特殊拍攝的審批,比如我們想拍故宮晚上的星空,拿到了夜間拍攝的允許,結果這一個星期都是陰天,於是又要重新審批。但是做任何片子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這個不算什麼。比較難的是拍到好的藏品的機緣,這個要去碰。”

  據了解,故宮文物修復師每天上午8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攝製組工作人員跟他們一起生活了4個月,後期做了6個月。

  而這部每集投資只有50萬的紀錄片,導演葉君透露説支出主要集中在人員勞務、設備器材、差旅住宿、調音調色動畫等等。而該片出品人兼導演蕭寒則表示,雖然該片成“網紅”,但是該片起初只授權給了兩家網站,分別以幾萬元獲得非獨家網路播放權。目前,蕭寒還在洽談海外播映權,雖然成本尚未收回,但是“應該不成問題”。

  過程 舉重若輕的老師傅們

  而通過該片成為真正“網紅”的,就是故宮裏的文物修復師。葉君用“舉重若輕”來形容他們。葉君説,原以為他們會穿著非常正式的工作服,戰戰兢兢地對待那些寶貝,沒想到他們也會挺個啤酒肚,穿著隨便。

  比如,書畫組組長會指著《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裏一個人物説:“你看,這個人像趙本山!”每次修復完,他還會拿起吉他唱兩首。

  在修復師中,修復鐘錶步入中年的王津成了不少網友心目中的男神。在王津看來,修復鐘錶是一件修身養性的活,必須要耐得住寂寞,而他吸引觀眾的也正是這份淡定和坦然。有網友這樣描述自己看片時的不淡定:“被師傅致命的氣質震懾,比如像去鄰居家串門一樣隨口説出‘我去壽康宮一趟’;比如老師傅面對一個嘚瑟收藏家亮出的嘲諷臉,真是看了就想給師傅點讚。”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有一幕,王津講到修表的耐心,微微一笑,“幹這一行就要坐得住,做我們這一行,必須安靜,再寧靜。”

  據了解,1977年,16歲的王津來到故宮工作。故宮文物修復廠的老廠長帶著他到故宮四處參觀,轉到鐘錶室時,屋內只有鐘錶大師馬玉良在,馬師傅看到這麼一個小孩也很喜歡,就問他喜歡什麼,結果他回答喜歡拆自行車鏈條,就這樣,王津被分到了馬玉良的鐘錶室。

  “清朝幾任皇帝都喜歡鐘錶,外國傳教士看到皇帝的愛好,投其所好,就把當時最好的鐘錶獻給皇帝。”故宮博物院第一代宮廷鐘錶修復大師徐文璘培養了徐芳洲、白金棟、馬玉良、陳賀然四位弟子,王津的師傅馬玉良,培養了秦世明、王津和齊鋼三位弟子,三人算是第三代傳人。2005年,王津收下了大學剛畢業的亓昊楠,亓昊楠則是第四代傳人。

  對於自己的走紅,王津顯得很淡然,導演葉君對師傅們的淡定,最有發言權:“其實他們經常接受媒體採訪,一直是溫文爾雅淡定處之,紅與不紅都不會有太大波動。”

  展望

  傳統紀錄片也接地氣

  當一位文物修復師,在週一閉館時間習慣性地在空無一人的太和殿廣場上騎自行車,旁白告訴我們,上一個這麼做的人,是末代皇帝溥儀。

  這些原本一輩子也不會為公眾所熟悉的修復師,他們的日常形態,他們的喜怒哀樂,正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成功的地方:接地氣兒。

  導演蕭寒告訴記者:“我們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和這些師傅們摸爬滾打在一起,他們上班我們上班,他們下班我們也下班,一起去吃飯,晚上去樹林裏割漆,他們出差我們也跟著去……到最後我們團隊已經是他們工作中的一部分了,很要好,到現在還經常約出來玩、去吃飯。”

  對於紀錄片的演繹和變遷,業內人士認為以往紀錄片往往受眾屬於“高級知識分子”,而越來越接地氣的設計,讓精良的紀錄片有了更廣闊的市場。

  《我在故宮修文物》裏,沒有板起面孔説話,沒有像説明書一樣介紹與修復相關的專業知識,它是生活化的,並因此顯得年輕化。

  這部節奏輕快、視角平易近人的紀錄片,讓原本巍峨的禁宮成了自家後院兒。葉君説:“我們團隊就是80後、90後。當時設定的主題就叫物(件)事(件)人(物)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就是説藏品、工藝、鮮活的人物和情感情懷。我們是背著唐詩宋詞長大的,但也用著手機坐著地鐵。希望這部片子是用現代眼光去看傳統,用現代人眼光去看故宮。”

  相關連結

  央視今晚將播“旅順記憶”

  大型電視紀錄片《旅順記憶1904—1905》今晚8時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日前該片主創在京舉行研討分享會。

  “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該片以日俄戰爭為背景,以時間為軸線,貫穿日俄兩帝國爭搶旅順等地事件始末,為觀眾重現了20世紀初世界的滔天巨浪和“第零次世界大戰”慘烈的戰爭畫面。

  據介紹,該片耗時兩年籌備,共分四集,主題內容分別為“奇襲”“閉塞”“攻堅”“決戰”,戰爭爆發的始末、中國的封閉落後導致被動挨打、在這一年多時間各列強的態度、對世界歷史走向的影響等全部得到呈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