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香港佳士得推日韓作品成交率雖高但看不懂

  • 發佈時間:2015-06-08 09:24:43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易小燕  責任編輯:張明江

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作品《YR.CHILDHOOD》以1972萬港幣的成交價刷新其世界拍賣紀錄。 小小供圖

  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作品《YR.CHILDHOOD》以1972萬港幣的成交價刷新其世界拍賣紀錄。 小小供圖

  近日,香港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在香港收官,本場94件拍品最終成交80件,成交率約為85%,總成交額約為5.95億港元。以往該專場都以中國當代藝術為重頭,但這次僅推出9件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而把壓軸大戲的砝碼加在了日韓藝術家身上,且後半場30余件全部為日本具體派的作品。佳士得對當代藝術的佈局以及對“泛亞洲”概念的做法讓業內人士産生質疑,不少內地藝術圈從業人員表示“看不懂”。儘管成交率還算不錯,但不少為低估價成交,在資深藏家李蘇橋看來,這場“試錯”沒有看到可持續的前景。               

  佳士得重推泛亞洲概念

  繼去年秋拍上日韓藝術家的出彩表現後,今春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香港蘇富比春拍中日韓藝術家的作品明顯增加,且交易的情況還算不錯。而做到極致的無疑是這一次佳士得春拍,這種對“泛亞洲”概念的激進做法,主要表現在這一季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的佈局上,奈良美智、白髮一雄、金煥基、李禹煥等均有多件作品上拍,日本具體派的30余件作品佔據了夜場三分之一的份額。儘管整體數量再創新高,但相比之下中國藝術家的拍品數量反而有減無增,引發爭議。

  至於夜場拍賣結構作出重大調整的原因,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國際董事張丁元稱,“第一個目的是呈現亞洲藝術新鮮能量的同時展現其多元化;第二是藉以抽象的主題與西方的收藏家架起一座橋梁,所以在這種策略下大膽地應用了這種方式”。

  日韓作品前景不被看好

  藝術市場專家王從卉曾經非常讚嘆“泛亞洲”藝術的戰略規劃,“因為確實是依託香港藝術交易的亞洲樞紐之平臺推動多元化的整體亞洲藝術與西方藝術進行對話的可能性”。然而,在她看來,“泛亞洲化”是把雙刃劍,確實讓更多藏家看到了不同地區的作品,但是由於太多的拍品全部打亂穿插,又缺乏明確的線索和邏輯,會讓藏家在看展及閱讀圖錄時感到無所適從。

  曾經常去香港佳士得拍賣現場的內地藏家在看到此次夜場的圖錄後,不少人表示提不起興趣,藝術品經紀人武先生説,“作品完全看不懂,推出的藝術家基本不認識,如果長期是這般面貌,不會再關注他們的拍賣了”。

  資深藏家李蘇橋覺得,這次佳士得的調整之舉很正常,“可以理解為拍賣行在當代藝術板塊迷失方向後的一種‘試錯’,他們想嘗試新的東西,刺激當前的藝術品市場”。但他不太看好日韓藝術家作品的前景,“在他們本土,這些作品的市場很小,消化藝術品的能力很弱,目前主要是中國人在買”。從這一季的“試錯”中,沒有顯示出日韓藝術板塊的可持續性。

  中國當代藝術漸陷困局

  與日韓作品相對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漸趨邊緣。讓人尷尬的是,僅9件上拍的作品還流拍了4件。唯一的亮點是:青年藝術家劉韡的作品《N5-1》以436萬港元成交的同時,刷新其個人成交紀錄。

  自2012年中國當代藝術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上遭遇滑鐵盧之後,老牌當代大腕的作品不再是市場的寵兒,目前的市場基本看不到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等藝術家的作品了。在之後的幾年中,香港拍賣市場也進行了多輪嘗試,如對影像、裝置等媒材作品的關注,甚至大膽推出年輕藝術家板塊,但所有的試驗均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據業內人士分析,“因為具有藝術史價值的頂級作品已被美術館或大藏家收藏,不會輕易釋出作品刺激市場,而中、低端作品又不被藏家買賬,在市場的低谷期,這種困局還會繼續存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